湟鱼没有鳞片适应咸水(鱼鸟共生的梦幻家园)

首页常识湟鱼没有鳞片适应咸水更新时间:2022-11-26 21:11:48

迷人的青海湖,湟鱼的家园,鸟的天堂。水,鱼,鸟,它们,谁也离不开谁!

无一例外,每次来到青海湖,都有许多风尘仆仆的游客问我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们时而笑而不答。

也许,太过匆忙的脚步,等不住美丽的风景。

无数次路过黑马河,罕见日出;沉醉于鸟岛的晚霞,只有一次;对海心山的探访,至今不能如愿。

所幸的是,在这个湟鱼洄游的季节,我们与青海湖再度邂逅,领略一个不一样的湖。

走进湖泊的秘境

清晨,我们驱车从海晏出发,直奔刚察。

一路上,白云游走在蓝天下,牛羊游荡在绿色的草场,大自然的本色似乎唤醒了心中久违的酣畅,哪怕蔚蓝一个瞬间,我们都会知足而返。

在蓝色海子的诱惑下,我们冲进延绵不绝的银色沙丘,站在水天一色的岸边,我们看到了湖边的一匹马,草甸上的一群羊,侧躺在草场上的牧羊人,我们只是本能地拍摄,不问荒湖漠地上的孤思。

到了克土垭豁,以前,这儿是荒凉的沙漠,是与青色大湖对称的瀚海。眼下,一片深褐色的乔灌草已延伸到沙丘边缘,更远处,是水天相接的一道湖线。三十多年封沙育林——人进沙退,绝非昔日四顾洪荒的克土寓言。

踩着油油青草铺就的真丝绒“地毯”,极目位于青海湖北岸水天相连的仙女湾,畅想“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那无垠蓝天下,仙子们驻足、栖息的秘境——互映冰清玉洁与婀娜多姿,给圣境青海湖又平添了几分灵气。

继续沿着湖边行进,大湖的神秘,被笼罩在湖色的变幻中,淡蓝,蔚蓝,淡绿,深绿,浅灰或是深灰,天境映衬着水色,秘而不宣。忽而,它阴云密布;忽而,它大雨滂沱;忽而,它冰雹骤落;忽而,它万里晴空,自然哲学如此明快地给我们确定了悲观主义的地位,让我们学会如何做一个孤独的西部人。

我们也曾沉迷于幻想湖底莫测的世界,直到水下摄像机传来清晰的画面,那是你的目光从未触及过的地方,暗灰色的湖底淤泥,零零落落的藻类,亘古不变的荒芜,由此担心湟鱼会不会迷失在这浑浊的水域,就像害怕迷失的人生。

追寻洄游的湟鱼

探寻湟鱼的奥秘,就像探寻一个传奇。

13万年前,披着鳞片的黄河鲤鱼游进了青海湖,之后,青海湖因地质运动形成闭塞咸水,为了排出体内的盐碱,黄河鲤鱼褪去鳞片,成为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

它们生长在高寒缺氧的咸水中,靠吃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以及藻类植物为生,饵料生物的极度缺乏,使得它们始终处于半饥半饱之间,生长得非常缓慢,一年只能长到一两。

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地,同时也为了刺激性腺的发育成熟,它们沿着青海湖的母亲河逆流而上,它上溯的距离越远,鱼卵、鱼苗在淡水中孵化、生长的时间越长,幼鱼的成活率就越高。

追寻洄游的湟鱼,如同追寻生命的体验。

曾经,我们因过度索取,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致使湟鱼濒临灭绝,并引发青海湖流域复合生态共生系统食物链的断裂,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威胁。

21世纪初,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开始人工增殖放流,上亿尾鱼苗放归青海湖,鱼丁得以再度走向兴旺。曾因城门失火,我们殃及池鱼,而今,湟鱼的救赎之路,又何尝不是人类自我的救赎。

如今,每年5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岁以上的雄鱼和四岁以上的雌鱼,从青海湖出发,沿入湖河流奋力摇鳍摆尾,拼尽全力溯流至上游舒缓的淡水区产卵,一时间,沙柳河“万千湟鱼跃台阶”、泉吉河“半河清水半河鱼”、布哈河“群鸟掠波衔湟鱼”等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没有大马哈鱼洄游产卵后死去的悲壮,湟鱼的洄游之路依然生死未卜、险象环生,伺机捕食的鸟类,洪水湍流的冲击,断流搁浅的滩涂,状况复杂的河道……

千万年延绵不绝的洄游,今天仍在生生不息地延续,足以构成一部阐释自然恢弘壮阔的不朽史诗!

邂逅舞蹈的鸟儿

没有相约,却处处邂逅,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鸟儿,总是落在鸟岛、仙女湾、布哈河口或是湖边的一片片滩涂,静候着你的到来。

湟鱼洄游的季节,也是候鸟集中繁育的季节。斑头雁、棕头鸥、渔鸥、鸬鹚四大夏候鸟是湖上的霸主,它们数量最多,除斑头雁外,都以湟鱼为食。

透过蛋岛观鸟室的玻璃窗向外张望,雌斑头雁正在孵化着幼鸟。它们是青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夏候鸟,名副其实的爱情卫士,它们的忠贞令人感喟——一旦结成配偶,必终生厮守,若是丧偶,将孤老终身。

散布在布哈河下游的渔鸥则是天生的捕鱼高手,它本领高强却总想不劳而获,常常偷取邻居斑头雁的筑巢材料,甚至偷食雁卵,闹得四邻不安。

今年,棕头鸥搬离了蛋岛,在海心山和三块石上落脚。它是个“双面”美女,身着一袭雪白的羽衣,双脚蹬着红色的“长靴”,那张标志性的樱桃小嘴煞是喜人。

我们曾在布哈河道下游的洄湾蹲守,拍摄鸬鹚军团捕食湟鱼的壮观场面,它们的嘴长而带钩,是有名的潜水冠军和捕鱼能手。每一次的水下啄食,总能满载而归。它们是出了名的慈父慈母,因为幼鸟食量惊人,它们奔波忙碌,毫无怨言。每年,青海湖有220多种鸟类翩翩而至,起舞弄影。

在这个由湖、岛、河流、湿地构成的生态家园里,鱼是鸟的主食,鸟是兽的美味,鸟和兽的粪便又滋养着浮游生物,成为湟鱼的主食,鱼鸟共生的生态循环奇特而独有。

在青海湖的调色板上,有着无尽的色彩,它们描摹着梦幻的湖泊,无论你来过多少次,每一次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湖。

边走边歌:“丛林法则”背后的爱——布哈河口鱼鸟大战目击

在6月初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百米宽的布哈河下游河道上,逆流而上的万千湟鱼,此时正遭受身着黑色斗篷“鸬鹚舰队”的重重围攻,一场演绎“丛林法则”的“鱼鸟大战”正在上演。

向河心洲方向远眺,三三两两的鸬鹚编队还在陆续从海心山、三块石、鸬鹚岛飞来,它们密密麻麻站在岸边,有的昂首挺立,有的搔首弄姿,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此时的布哈河河面虽然风平浪静,但水下却早已暗流涌动。对每一条湟鱼而言,也许生死仅在片刻之间,为了宝宝的诞生,这些勇敢的爸爸妈妈们不顾一切地逆流而上。

来了,来了,一支拥有3名成员的鸬鹚编队,正贴着河面疾飞而来。首先向湟鱼发起攻击的,是一只体型轻巧的鸬鹚,在第一回合的进攻中便轻易得手。它衔起一条湟鱼,昂起头,骄傲地炫耀着自己的战果。此时的湟鱼,拼命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用尽全力捍卫着生命的尊严,为了自己,也为了尚未出生的宝宝,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不得不佩服的是,鸬鹚是天生的捕鱼高手,更是一名游泳健将,在它们的巢穴里,嗷嗷待哺的雏鸟食量巨大,需要它们往返不停地奔波。

在我们整个的目击过程中,只要被鸬鹚盯上的湟鱼,十有八九都会成为鸬鹚的腹中美味。只见它们奋勇向水面扑去,用力将头扎进水里,叼出湟鱼,尽管湟鱼还在做着殊死搏斗,不停地挣扎,但是鸬鹚尖尖的喙,就好像铁钳一样,牢牢抓住猎物,丝毫不会给它留下任何求生的机会。

此时,一只个头较小的渔鸥,同样捕获了一条小湟鱼,此时的它,挺着圆鼓鼓的肚子,时而将湟鱼甩到水面,时而又将它叼起,绕着同伴飞来飞去,好像在说,看!这是我的,厉害吧!

在河岸边的草甸上,温顺的斑头雁妈妈正带着自己的孩子,晃晃悠悠地走过河洲,和它们一起在岸边觅食,去河里游泳,所幸,它们以水草为生。

父爱与母爱是伟大的,就湟鱼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悲壮的洄游,每年,有无数湟鱼葬身鸟腹,但为了繁衍后代,它们坦然面对生死。

就鸬鹚和渔鸥而言,它们同样是伟大的,为了养育自己的后代,往来奔波,不知疲倦。

我们默默守望在不远处的岸边,没有惊扰这些青海湖的精灵。

此刻,我们是善意的观众,面对自然,我们唯有尊重。

花絮:“庞然飞行物”盘旋美湖上空

正当中央电视台《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开播时,青海湖湖畔迎来了一位神秘“嘉宾”,那就是高海拔飞艇,它的到来如灵动的音符,顿时让蔚蓝的天空增添了几分美妙的旋律。

蓝天白云下,悠悠绿草间。6月10日,工作人员们正在对高海拔飞艇的气囊和索具进行细致的检查。起飞、观测,“蓝天号对地观测”飞艇升入天际,进入人们的视野,青藏高原首次科研飞艇飞翔在青海湖上空。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艘飞艇充气后体长38米、高12米,相当于4层居民楼的高度。而对于这个“庞然大物”,它的操控座舱却只能坐一个人。同时,这艘高海拔飞艇的气囊被分成好多个封闭的小气囊,其中氦气囊提供浮力,空气囊则用来保持气囊内外的气压平衡。

与此同时,飞艇下方还悬挂了6组不同的拍摄设备,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波段成像照片的对比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状况,辨别牧草的种类和数量,计算草场的载畜量,为青海湖流域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成“网红”

今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湟鱼洄游季再探青海湖》期间,一首名叫《一天到晚游泳的鱼》的MV视频,被许多自媒体平台广泛转载,并迅速走红于网络。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鱼不停游,一天到晚想你的人啊,爱不停休……”视频中剪辑了湟鱼奋勇跃龙门、鸬鹚傲视群雄等有趣的镜头,本报报道组成员在转载此视频后,还在个人微博中开玩笑地说:“湟鱼都有自己的形象代表作喽!”

网友们纷纷留下评论:“圣湖精灵,开启了亘古不变的艰难之旅,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应当为之喝彩!”“看了这段MV,湟鱼的可爱面容让我为之动容,保护好湟鱼的使命感让人油然而生。”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是“水生生物—鱼类—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湟鱼是纽带和食物链的主要环节,如果没有了湟鱼,鸟儿因失去食物源将不再依恋青海湖;如果没有了湟鱼,青海湖水体生态链崩溃,将变成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愿《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在青海湖永远自由畅游。(青海日报)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