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破冰技巧(河北保定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首页常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破冰技巧更新时间:2022-12-03 20:13:27

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4分)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冬梅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整顿棚户区,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不知不觉天黑了……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进步他爸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跟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身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昆心里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过去食不果腹而又无瓦遮头的困窘日子。聊来聊去,觉得今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全光字片的人可算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大救星啊!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这么大的事,秉义非要在自己任期内干成,市里当时财政拮据,只能给一部分支持,其它的全凭他靠人格魅力全国到处跑,求爷爷告奶奶似的才好不容易招来了几家商业投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说风凉话:“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
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希望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再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精神抖擞讲述着:“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四九年以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但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快到退休年龄了,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各地都在改革发展,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将光字片彻底改造很不容易,但好日子一定在前头!”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光字片逐渐被清空。从又脏又乱的棚户区搬到新区后,大家对秉义感恩戴德,有些老人一见到他,就想跪下磕头,甚至有人想在广场上为他塑一座雕像……
(有删改)
文本二:
2019年,长篇小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淳朴坚韧、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等语言描写,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调回来颇有疑虑。
B.周秉昆“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这一细节,侧面衬托了秉义平易近人又情深义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C.周秉义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这种说法的依据,就是秉义在雪天亲眼所见的肮脏景况。
D.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7.关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
B.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
C.与秉昆聊天的群众忆苦思甜,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与畅想,为后文做了辅垫。
D.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
8.怎样理解“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人世间》获奖的颁奖词中反复提及“情”字,请结合文本,解读“情”有哪几层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B.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C.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D.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便宜事”谓指合乎时势要求的事宜或根据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成语“便宜行事”,指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不必请示自行处理事情。
B.廷尉,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官职名。秦始置。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掌刑狱,位列九卿,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秩中二千石。
C.跸,本义为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后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文中“闻跸”可以理解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
D.顿首,古时的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后通用做下对上的敬礼,书简中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结尾,亦有首尾都用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释之做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心中失落,想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能力,请求朝廷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完文帝后,得到文帝的赏识,文帝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B.文帝出行,御马被一个躲在桥下的百姓所惊。文帝将人抓获后,送给廷尉张释之审理判决,最后张释之只判处犯人罚金。文帝生气,认为张释之判轻了。后经张释之解释,文帝才理解了判罚的合理性。
C.偷窃高祖庙中器物的盗贼被张释之判处在集市上游街示众。这一判决引得文帝强烈不满,认为张释之判罚得太轻,未能彰显自己对祖庙的敬意。后经张释之解释,文帝才理解了判罚的合理性。
D.张释之凭借着正直的品性,及公平合理的裁决,获得了文帝和薄太后的称许。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也都表示出对张释之的认可,并与其结为亲友。由此,张释之声名大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2)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4.张释之的判罚为何能获认可?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B.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
C.内臣就是宦官。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通过宦官们夸耀着自己的身份到神策军里去赴宴,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D.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揭露社会不公,把这首诗歌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6.前人评价此诗“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弥足珍贵声情并茂别出机杼醍醐灌顶
B.弥足珍贵绘声绘色别出心裁醍醐灌顶
C.不可或缺绘声绘色别出机杼振聋发聩
D.不可或缺声情并茂别出心裁振聋发聩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觉得,经常参与体力劳动的人要比经常坐在办公室的人更加健康,①,可惜,事实恰恰是相反的:体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
为什么体力劳动代替不了体育锻炼呢?劳动的过程只是身体局部肌肉、骨骼在活动,如铲地时,主要是腰和手臂在活动;赶车时,主要是上肢在活动。一般情况下,运动消耗的能量会明显高于体力劳动。同时,长时间的重复动作,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需要充分地休息才能恢复,这使热量消耗受到限制。
长期从事动作单一的体力劳动,除了会给身体局部带来疲劳外,②,如采取站立位的售货员比常人更容易患腰腿病和下肢静脉曲张,从事搬运工作的职工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腰肌劳损,电脑操作员比常人更容易患腕关节疾病或腰椎间盘突出。因此体力劳动者非但③,还应该更积极地安排出单独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22.请概括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的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让“00后”找到自己的定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部门也应随事而制、因时而变。有些学校为“00后”新生量身定制新版团队训练营,通过集体破冰、团队融合、综合交流、校园探访,激发新生创意、加强集体认同感、增强参与感;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由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还有的地方在学前了解每位新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大数据的方式,科学、人性化地划分宿舍……种种举措,都是高校为更好迎接这一代新人的应时而为。从新生,到师长,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青年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今天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用奋斗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期待年轻的“00后”书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精彩。
请以青春为题材,写一篇800字左右作文,体裁不限,题目自拟。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
2.D
3.C
4.文本三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②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条分缕析,③第五段总结上文,重申论点,照应开头。
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6.C
7.D
8.①“演双簧”,本意是一种互相配合演出的曲艺形式,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或答:此处比喻由一方出面,另一方在幕后操纵)。②文本语境中,秉义主持改造拆迁的工作,秉昆配合搬家迁户口。有人嘲讽秉义秉昆兄弟俩事先“串通合谋”,认为这是逢场作戏,演给群众看,希望群众可以纷纷效仿搬迁。③表明部分群众对于搬迁希望新区一事并不信任,仍然心存疑虑,暗示了改造城市面貌与改善民生的工作所面临着层层阻力与重重困难。
9.①家人之间的亲情。周秉义从北京调回来,冬梅忍不住打听他调任回来的原因,以及想干的实事,但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丈夫的选择,秉昆一家人全力支持哥哥的工作,带头搬迁到希望新区并把户口落在那儿。②朋友之间的友情。当上了副市长的周秉义回到军工厂家属区,看望并关怀曾经的同事常宇怀的遗孀,百感交集中,情不自禁地流泪。③周秉义对群众的乡情(温情)。他心系乡亲,勤政为民,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大刀阔斧改造棚户区,动员光字片的住户陆续搬迁。
10.B
11.B
12.C
13.(1)现在已经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维持天下公平的人,一旦有偏失,(那么)天下的执法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2)现在有人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假如有愚蠢的人挖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陛下用什么(方法)来加重现有的刑罚呢?
14.主要原因:张释之的判罚公正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案件里:(1)犯跸之人是过失犯罪,且未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张释之判处犯人罚金,罪刑相适应,公正合理。(2)盗贼属于故意犯罪,且所偷之物价值重大,按汉律判处“弃市”死刑适宜,但尚未到“灭族”的罪刑,罪刑相适应,公正合理。
15.D
16.①诗的前十四句写“内臣”骄横跋扈,奢侈淫逸,最后两句文势陡转“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只十个字,写出了江南的人间惨剧,实在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这两句诗跟前文十四句进行对比,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③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17.
(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D
19.(1)“将……为切入点”改为“以……为切入点”;(2)“可以堪称”去掉“可以”;(3)“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在最后加上“要求”。
20.通感,将声音这一听觉形象与“流水般汹涌地涌入”这一视觉和触觉形象沟通起来,构思新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量的声音信息如水一样汹涌而来,使听众能获取大量声音信息的感受,增加了语言的文采。
21.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需要锻炼身体;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不能用体力劳动代替体育锻炼。
22.①体力劳动不能全面地活动身体各部分;②不能充分消耗热量;③容易给身体局部带来疲劳,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2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阅读材料聚焦中国00后,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的青春与风貌。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们应有怎样的青春作为?青年的青春成长要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声?这个时代为我们的青春表达提供了多种可能,同时,这个时代又要求我们的青春少年要具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的发展置于时代与国家的需求之上。由此,考生可以思考,身处伟大的新时代,如何顺势而为,做一名有理想、有作为的新青年。十八大以来,领袖在对青年学子的寄语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心系人民、胸怀世界”,这是领袖给予我们的第一条寄语,这句话告诉我们新青年应有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理想。新青年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不应狭隘地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应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将自身乃至中国置于世界之中,努力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这是领袖给予我们的第二条寄语,这句话告诉我们新青年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国家力倡“工匠精神”的今天,不少年轻人投身到基层一线,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这些人的行动,诠释了“行胜于言”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俗话说得好:出海趁涨潮。在新时代,我们要把握机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青年。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牢记领袖的教诲,永远记得“幸福是奋斗出来”,努力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好的、更大的贡献。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努力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首先引用马克思名言引出中心论点,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做有为青年,担时代重任,努力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紧接着列举2021年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00后青年以青春之我拼搏在赛场上,尽显后浪风采的例子论证青春与时代同行,要求青年有拼搏精神。再次列举中国00后也在大灾中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了:有的参与雷神山建设,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有的将积攒的压岁钱捐出,用于支援抗疫等例子论证青春与时代同行,要求青年有担当精神。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时代大潮风起云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青年要胸怀大局,躬身入局,敢于破局,青春唯有与时代同行,才能彰显价值!
立意:
1.青年要心怀家国,树立远大理想。
2.青春,要与时代同行。
3.舞动青春姿态,奏响时代战歌。
4.青年兴则时代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5.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
6.指点江山,激扬青春。
7.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