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窝正中的位置(青眼、白眼、青白眼)

首页常识眼窝正中的位置更新时间:2022-12-11 04:08:40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窥见其内心的情感起伏变化。鲁迅也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可见,眼睛对于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性格,作用甚巨。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很多关于眼睛的描写。这些描写眼睛的文字,很多已经成为词义相对固定 的汉语词汇,沿用至今。有的形成典故,至今为人们所熟知。青眼、白眼、青白眼,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三个词汇。

要了解“青眼”、“白眼”这两个词汇,还得先从“青白眼”讲起。

据《晋书·阮籍 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时阮籍母亲去世),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在《世说新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和描述。在《唐才子传·李山甫》中,也说李山甫“能为青白眼,生平憎俗子,尚豪侠”。《晋书》对阮籍的相关描述,就是“青白眼”的出处,也是“青眼”和“白眼”的出处。

由上述可见,“青眼”与“白眼”似乎源出“青白眼”,但前二者和后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合的关系,也就是说,后者不是前者的简单相加,前者也不是后者的简单拆分。

我们还是先来看字义吧。

“青眼”之“青”,有“黑色”义。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即黑发也。所谓“青眼”,是指人的眼珠在眼眶内的正中间位置,也就是人在正视前方或对方的一种状态。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的眼睛看上去是黑多白少,故称“青眼”。这种正视的状态,往往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友好、和善、怜爱的情感。如果眼球转动,目光旁视的时候,眼眶内才会呈现白多黑少的状态,而人的眼睛旁视,所表达的往往是不满、愤怒、鄙夷、不屑等情感。

那么,“青白眼”是一种什么“眼”?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内心情感?一般来讲,我们说一个人“能(或”善“)为青白眼”,并非说他能同时既为“青眼”,又为“白眼”,而是说这个人可以是“青眼”,有时也可以是“白眼”。在表达喜爱之情的时候是“青眼”,在表达憎恶之情的时候是“白眼”。这是一种爱憎分明的情感立场,从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好恶,不虚伪,不做作;不虚与委蛇,也不矫揉造作,是真性情的真实流露。阮籍就是这样的人。

“青眼”一词,古人常用,并由此滋生出很多变体词语。“青”与名词组合而成的有“青目(“目”即“眼”也。)”、“青眸(“眸”,眼珠子,指代眼睛)”、“青眼客”等,如:王维诗《赠韦穆十八》:“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鲁迅有一篇短篇小说《高老夫子》,其中一句就写道:“像楚翁这样的学者,她一定是大加青眼的。”这几个词语中,“目”、“眸”与“眼”基本同义,所以它们都是“青眼”的最直接的变体。除此之外,“青”与动词也滋生出一些变体词语,如“青盼(“盼”指眼睛黑白分明)”、“青眄(“眄”指眼珠转到动)”、“青睐(为顾盼义)”、“青顾(“顾”指回头看)”、“垂青(眼睛朝低处看,眼眶内也是呈现黑多白少的状态,故称)”、“垂青顾”等,皆为“青眼”同义词。

在上述一系列与“青眼”相近的词语中,有的现在已经不用,而如“青睐”、“垂青”等,仍然沿用至今,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与“青眼”相对的就是“白眼”。至今,翻白眼几乎成了国人的“国粹”。大凡遇到不顺心、不高兴、拒绝或不屑一顾的情境,人们往往以“白眼”待之。所以,“白眼”往往表示不满或鄙夷、不屑等情感。范爱农是鲁迅挚友,不幸早逝。鲁迅写了《哀范君三章》以念之。其一曰:“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廖落,白眼看鸡虫。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其中,“白眼看鸡虫”,意为范爱农以蔑视的态度,来对待那些争权夺利的害人虫。

另外,“白眼”在用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两个字可以拆分开来用。如,“小张白了他一眼。”这里的这个“白”,当然是临时的一种活用,是形容词临时作动词用,所表示的也是一种不满的情绪。但这样写要比直言“小张对他不满意”好得多。而“青眼”则没有这样的用法,我们从来没听说过“小张青了他一眼”这样的说法。这也许又是一个汉语词汇不对称的例子吧。汉语丰富而惊人的表现力,与此可见一斑。

记住鲁迅先生的那段话,抓住人物的眼睛来写,一定会让你的作品生动而又传神。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