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和单身人(9000万“空巢青年”)

首页常识空巢青年和单身人更新时间:2022-12-26 18:21:04

“空巢”一词意为“空寂的巢穴”,最早来源于唐朝诗人白居易《燕诗》中,对于燕子离巢时的描述,原句为“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望着离巢远去的小燕子,燕妈妈只好孤寂的待在鸟巢中,整夜呼唤着孩子,悲鸣声通宵不断。

自那以后,空巢便用来形容独居在家的老人,形容老人们在两鬓花白之时,感叹世态的沧桑炎凉。

时至今日,空巢不再是孤独老人的特有称谓,2018年时,据官方统计,中国有7700万独居状态的青年,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中工作。

2021年时,数据上升到9000万,这些独居青年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空巢青年”。

我居南海君北海

近年来,年轻人的生活焦虑成为社会常态,孤独一词广泛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与之相伴的心灵鸡汤和鼓励人们上进的言论层出不穷。

地铁上,电梯里,公交车站旁边,充斥着五光十色,激励人们走向成功的标语,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关心年轻人的生活状况,人们希望年轻人能够走出孤独,拥抱生活,成为新时代的大好青年

有人觉得此举很暖心,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贩卖焦虑”现象,标语无用,真正有用的是解决996工作时长的问题,解决全国资源分配不均,亿万人民他乡为客,被迫离开家乡的现状。

作为80后和90后一代的年轻人,很多人城镇小朋友,小时候一直过着留守儿童的生活,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童年时期,陪伴他们的除学校师生外,更多的是带着自己读书的爷爷奶奶。

年轻人在毕业后,会选择去往大城市工作,留在当地,回到家乡的少之又少,原因来自于小县城或小城市工资太低,无法满足人们买房买车的需求,为此只得背上行囊,去往远方,完成自己的梦想。

等到春节,空巢青年会回到家乡,外国人戏称中国春运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口迁徙”,调侃背后,是无数当代青年对于现实的无奈

他们想待在家中,思乡之情古已有之,苏轼曾说“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思索一千多年的故乡情,经过轮回,再一次出现在城市的出租屋内,空巢青年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在拥抱孤独,怀念家乡。

无独有偶,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也在面临着“空巢青年”的问题,相较于思乡之情,他们更多的则是被社会边缘化,成为“无缘”与主流时代为伍的人

日本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让其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强国,强国背后,是无法抑制的寡头经济与就业危机,大量年轻人没有工作,到了中年时没有妻子和子女,靠着社会救济,独居在一处狭小的公寓里,直到死后成为一具无人认领的尸体

2010年1月31日,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一档纪录片,名为《无缘社会——三万两千人“无缘死”的震撼》,节目讲述了大多数被社会边缘化的日本人,正在进入一种低欲望状态,不想结婚,不想社交,更不想让自己疲于奔命,从而辛苦的活着。

节目中被采访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境遇,但他们所面临的未来却是相同的,等待他们的将是“孤独中老死”的危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前车之鉴可以作为中国青年的后车之师,相较于日本的“空巢青年”和“社会边缘”人,中国当代青年,成为空巢青年的原因多为主动选择。

“空巢青年”的类型分为“单身、独居、租房、分居”等生活近况,很多青年人并不熟悉“空巢”这一名词,空巢是爷爷奶奶以及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被冠以“空巢”之名,年轻人认为独居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毫无约束的惬意,这些自主选择和空巢无关

据人民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青年独居的理由分为很多种,其中“享有自由且隐私的空间”占47.5%;因“作息不同,不想打扰他人,也不想被人影响”占39.5%;“觉得一个人生活很方便才独居”占33.5%;“没有理由,只是觉得一个人更舒服”占32.2%。

翔实的数据通过网友投票,以及官方数据分析得出一组直观的比例结构,尽管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对于透视空巢青年占比,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很多年轻人并不觉得空巢可怕,反倒很享受这种空巢带来的孤独,像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般乐在其中

透过本质思索其中内核,背井离乡虽是现实,但早已不像古时那般“我居南海君北海”的和家人失去联系,一部手机将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紧密维系在一起,思乡之情虽在,却不是当代年轻人所考虑的第一问题,相较之下,物质的比拼与精神的贫瘠才是。

9000万空巢青年背后,隐藏着对现实生活以及孤独年月的无奈,与无力感相伴的,是对自身的迷茫与未来梦想的渴望

江湖夜雨十年灯

孤独的人只要具有爱心,他仍会有孤独的幸福,当他的爱心在不理解他的人群中无可寄托时,便会投向花朵、小草、河流和天空,并因此而感受到心灵的愉悦。

这句看似鸡汤的话,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所说,很多人厌恶鸡汤,觉得这些话打鸡血的鼓励,于生活来说毫无裨益,像是“好好努力”一般,听得多了,便显得过于陈词滥调。

鸡汤来源于浪漫的幻想,浪漫源于对未来充满着期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完成远大的理想,成为一个不甘堕落的英雄式人物。

罗马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屈服,”听起来让人振聋发聩,浑身充满力量,到了今天,亿万空巢青年觉得,努力无用,或许屈服才是一种更好的办法。

鸡汤文学说多了,适得其反地让年轻一代不再相信打鸡血的话

2020年五四青年节时,哔哩哔哩发布一则《后浪》短视频,以此激励当代年轻人要奋发图强,视频中的何冰慷慨激昂,尽情挥洒对于年轻人的羡慕之情,他说青年人生在太平盛世,享受前辈们没有享受过的荣光和新时代的春风,年轻人应当“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去展望未来。

《后浪》视频一经播出,点击量瞬间攀登当日热搜排行榜第一,看似极尽谄媚讨好的言论,却没有视频作者想象中那般好评如潮

大多数年轻人对此骂声一片,很多人说视频中的生活不是自己的,虽然身为年轻人,但从来没有过跳伞、潜水、出国的经历,表示自己不能被代表,一条“爹味十足”的短评成为该视频下方的高赞评论。

何冰在视频中所说的奔涌吧后浪!其实可以理解为中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羡慕之情,可年轻人觉得,一味地吹捧后浪,实则是在教自己做事,是在为事物定立一个标准答案,有种轻视年轻人无法掌握人生的傲慢,他们觉得这不是一种平等意义上的对话,也不是一百年前所宣扬的五四精神。

“这个世界是你们的”,是年轻人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其实这话并没有说完,世界上制定规则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所以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等你们老的时候,”年轻人想要掌握规则,则要发挥出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年轻人不满自己一边被资本压榨,一边面临“江湖路雨十年灯”的漂泊窘境,更不愿接受只要自己提出质疑,就会被扣上“不努力”的指责

很多空巢青年尽管毕业多年,立下的豪言壮语却仍未实现,上班许久,依旧没有攒够买房的首付,无奈漂泊于城市中租房生活,房东一而再再而三的涨租令他们不堪其扰,除搬到离公司更远,更便宜的地方外,这些年轻人别无选择。

996的上班作息,让年轻人的梦想和远方逐渐抹平棱角,高于工资数倍的房价,让他们失去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志向,可以说这些年轻人不努力,但不能否认,房价与收入之间的确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年轻人不再提及将来要做什么,自嘲着自己只是个“打工人”,五四青年节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只是5月4号,因为这一天不放假,对于被歌颂,他们想要一些实际的礼遇和宽松的环境

众多青年网友一致认为,自己的生活不该被定义,无论是“空巢青年”还是“后浪”,都不是他们想要的,强烈地抵触情绪中,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躺平青年”。

想见读书已白头

2021年12月6日时,“躺平”一词被评为“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成功取代空巢为青年设下的定义,称号来自广大网友自封,与此前“空巢”“后浪”不同的是,年轻人很喜欢这个词

听了太多鸡汤的年轻人,实现向下突破的天花板,选择最不作为的作为,对社会不公发起挑战,之所以选择躺平,实则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则与压迫。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发表意见,要将此前的“空巢青年”转变为“筑巢青年”,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树立起当代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和构建家庭的实务能力的服务,做到社区共筑、社群共筑、志愿者活动共筑等多种方式,以此达到年轻人对于社会的认同感

筑巢青年的言论一经推出,像是曲高和寡一般,并没有引起年轻人的认同,反倒使躺平一词愈发甚嚣尘上。

躺平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降低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奢望,从精神上放松下来,满足于现状的安稳度日,工作中不和同事争吵,不与领导对抗,对于工资再无之前的憧憬,只要能养活自己就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要求。

躺平一族最大的特点是对拔地而起的房价说“不”,有些躺平的人不想做房奴去还贷,有的则是凑不齐首付,及时止损地放弃幻想

其实躺平的生活方式一直存在,只是在无数打气鼓励之中,慢慢形成一个名词,用来对抗所有鸡汤。

如果深层次看,躺平的意思有点类似于道家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己不争了,所以天下再没有人能与他争。

近年来结婚率与婴儿出生率骤降,与之相反的是躺平青年横空出世的猛增,选择步入婚姻,承担家庭责任的人越来越少,选择自由散漫,无欲无求地躺平青年越来越多。

躺平一词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内卷”也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是一种与躺平完全对立的奋斗模式,有人说宁要内卷,也不能躺平。

年轻人意识被撕裂的同时,是当下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经济换挡降速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原因,各行各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影响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

除此之外,如今的生活模式,如果不买房不买车,降低欲望的话,的确可以让人选择放慢脚步,用较为舒适的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

在两种情况下,躺平与内卷氤氲而生,成为当代年轻人可选择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此前的空巢青年还是如今的躺平青年,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很多不利之处,年轻人是国家的血液,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当代青年人的创造性贡献。

如果人人都选择“未富先空”或者“未富先躺”的生活,与之相伴的现实问题及社会发展则需要引起社会的警惕

无论是空巢、后浪还是躺平等名词,年轻人都不想,也不需要被定义,他们拥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别人无法干涉,社会真正应该做的,是降低青年人的生活压力,让人们愿意奋斗,与其思索如何转变青年人的想法,不如创造出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让所有青年,为此奋斗一生

【参考文献】

1、《“空巢青年”是个伪命题》——人民日报

2、《日本“无缘社会”:继空巢老人后,空巢青年也是个大问题》——光明网

3、《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空巢青年,孤独谁懂》——人民日报

4、《谁是空巢青年:追求自由的年轻人还是困于现实的“零余者”》——澎湃新闻

5、《中国网评:解读“空巢青年”,无需杞人忧天》——中国网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