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祭的好处(难忘“打牙祭”)

首页常识打牙祭的好处更新时间:2022-12-30 03:07:03

打牙祭

从前若说打牙祭,心跳加速人狂喜,

鸡鸭鱼肉撩馋涎,美食鲜香窜心里。

如今却是很平常,笑看佳肴不稀奇,

谁家锅中无油水,粗茶淡饭才高级。

《打牙祭》

前两天女儿带我们去一户农家乐,吃眼下在成都名气正红火的“柴火鸡”,女儿在说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咱们去打个牙祭!”

猛然间听到“打牙祭”,我愣了一下,感到既非常的熟悉又那么的遥远,马上开动脑细胞搜索了一下词意。因为这个词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听说过了,就像忽然间撞见了久违了的老朋友。

曾几何时,“打牙祭”是那么的具有诱惑力和令人感到亲切、激动和兴奋。

如今再次听到这个词,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许多回忆,而且感慨多多。怀着辛酸、庆幸和可笑混杂的矛盾感受回到了过去。

应该说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对鸡鸭鱼肉等美食的认知和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

“打牙祭”本身并不是贬意之词,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酸甜苦辣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必然的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和特征。

在我的记忆里,很早以前,人们一般把亲友聚会和庆贺喜事举办的酒宴,或者是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佳肴等好吃好喝的才称作“打牙祭”。

并且这种带有调侃意味的说法还经常性的挂在人们的嘴边,在当时还相当的普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牙祭”实际上在生活上也给人们带来了满满的希望。

而在物质十分匮乏生活困难,远远不如今天这么让人无忧无虑,市场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那个年代。如果有谁能打个“牙祭”,放开肚皮吃上一顿肉或鸡鸭鱼什么的话,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那种幸福感和发自内心的满足,绝对的会溢于言表写到脸上,达到爆棚的程度。

不光是自己会自豪的像当了一回神仙般的飘起来,恨不得满世界的宣布:“我吃肉了!”,就连身边的人也都会羡慕嫉妒恨的对你另眼相看。

因此,虽然“打牙祭”带有调侃和品尝美食趣乐的意味在里面,但对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过来人来说,只要提起“打牙祭”,心里总是会带有一丝丝的悲凉和酸楚的记忆。

因为,在那个物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年代,包括吃穿用在内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国家管控的。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生活,以及所有的供需关系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来保证广大民众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是作为资本主义反动的,腐朽没落的,剥削广大劳苦大众的现象而遭到深刻的批判。国家不承认市场,更不会允许它的存在。

如果有人敢于私下买卖任何一样物品,都会以破坏和扰乱了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冠以“投机倒把”行为或罪名而遭受严厉惩处,甚至是劳教和判刑。

因此,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和生活都离不开计划经济,必须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

当时,在全社会各阶层中不分男女老幼和职业的人们,凡是在社会活动和生活当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有定数和凭票证定量供应的,并且必须是到政府指定的地点或商店去购买(农民还另有一部分规定。)

在这里,除了国家统一分配给每一个人有限的物质以外,是绝对没有任何额外的或者多余的东西的。

当时的票证名目繁多五花八门,要是当今的人们看到了准会被搞的稀里糊涂眼花缭乱的。所有这些都是根据民众的所需,大致上分为穿的、用的和食品三大类,涉及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票证是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门别类定期的按人头数发放到每家每户。如果没有这些票证,你就买不上任何生活所需的物质和食品,吃不上饭。在社会上会寸步难行,生活根本得不到保障。

因此,那个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背井离乡出走的人,他们被称作自流人员或蔑(贱)称为盲流(自己离开家乡出走,无正当职业,盲目流动的人)。

这些人因为得不到购买物质和食品的票证,而生活的特别艰辛,最终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记得当时我正在上学还未成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也是与日俱增特别的能吃,每天都会感觉到油水不足。

但是按照当年家家都有的粮簿上,政府规定的每个月的口粮也只有20多斤,油和肉更是不到200克,如果放开吃的话没有几天就会吃完。

问题就在于买完这些口粮以后,不管够不够,每个人无一例外的都要等到下个月规定的配定日期,凭着定量的粮油簿才能够再次购买。

即便是手上有票,到了食堂买饭吃也都是定量供给,不是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

至于糖、茶叶、鸡蛋、粉条,包括烟酒等等付食品和其他某些生活物质,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凭票定量购买,而且少的可怜。

当时,只要听说某个商店新进了一批货物,大人们就会早早的跑去排队抢购。买任何东西都要排队,对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都已司空见贯,习以为常了。

像布料火柴煤油肥皂牙膏卫生纸,等等,全都都是凭着票证购买的。

手表、手电筒、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更属于紧俏商品,即不定时也必须是限量,而且购买时还要登记,以避免重复购买。即便是凭着发放到手的票证也不一定能买到。

并且,这些商品大多还是供应给城市居民,只有肥皂布匹火柴和烟酒等,一部分商品才分配给农民。

因此,在当时这些票证就是每一个家庭的全部,也可以说拴着一家人的命。

再到后来,这些票证发展到了像钱一样有价值,甚至比钱更为重要。

因为你用钱不一定能买到某些东西,但可以用这些票证换取像盐糖鸡蛋和粮油等物质。而且可以互相倒换或者直接卖成钱。

为此,当年还派生出了一句名言“走后门”。

如果谁家里有人或亲戚或熟人,在百货商店粮铺肉铺等等商业部门工作的话,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这一家人不但购物快捷方便,而且能买到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平时在人们的面前都会骄傲的把头抬的高高的,话也说的粗壮了起来,并且在社会上会很有人缘。

以致于到了后来,“走后门”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词汇,已经压倒了所有的社会规则和道义。被人们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快的就在整个社会里流行了起来。

而且还延伸到了各行各业和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了每个人都毫不避讳,大鸣大放的公开化程度。

现在看起来,如今的年轻人,对这种曾经在我们过去的生活当中存在过的经历,听起来绝对就像是天方夜谭的奇葩故事。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不可理喻,甚至会感到非常的奇怪和可笑。

如果我再讲一个真事,年轻人听了后要不是认为我是神经病,就是把大牙笑掉。

就是因为听起来太奇葩,太背离常态和人们的认知,所以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让他们很难去为曾经的那个困苦年代感到可怜和悲哀,更难以为生活在那个艰难岁月的人们感到痛苦和沮丧。

因为,和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十分丰富,应有尽有,而且不受任何限制的随时随地,想买多少都可以来作比较。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的程度简直是不可想像、不可思议的。

如今,人们应该感到非常的庆幸,经过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走上了市场化的康庄大道。结束了那个极为荒唐贫困的年代,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满幸福生活。

否则,人们至到现在还可能处于那场可怕的噩梦之中,甚至于更糟。

凡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当年人们拿着一家人定量的肉票去国营肉铺子排队买肉(因为严厉禁止私人做生意,所以那个年代是没有私营商铺的)。无论是牛羊肉或猪肉都会抢着购买最肥的,而且是越肥越好。

所以,你会看到人们都在争抢羊尾巴油,和买猪肉时叫嚷着:“师傅!师傅!给秤上4指膘5指膘的肉!”

4或5指膘是指肥油的厚度,指数越高肥油就越厚。如果铺子里只剩了瘦多肥少的肉,人们宁可等到第二天赶早再重新排队去购买。

因为,肉买回来后大家都会将肥油割下来,想办法练成油存放起来。用以在后面的日子里炒菜或冲到油茶和抹到馍馍上去吃,以补充物质匮乏造成的食油短缺和人们的营养不足。

当年,由于生活物质特别的缺乏,家庭生活困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社会上人们很少能看到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的人。反过来,到是有很多面黄肌瘦,甚至脸面上连一点光泽都没有的人。

我有个同学他们家与别人家吃肉的方式就不同,甚至很特殊。

当他们家把肉买回来以后是不会将整块的肉切开的,更不会将肥油切下来熬油。

因为,他的父母亲认为那样做的话一是太浪费了,二是吃不长久。

为此,他母亲在每一次炒菜时,都要将一大块的肉放在快要炒熟了的菜上,然后盖上锅盖闷一会儿。等到菜里有了肉的味道了,再把肉拿出来重新撒了盐后凉干,以备下次炒菜时如法炮制。

这样,当别人家的肉吃完以后,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只有吃素菜的份了,等到再次见到肉的时候就得要等待下个月政府再发肉票。

而这种做法,就会使他们家的菜始终都有肉的味道了,好像每天都能吃到肉似的。

但可惜的是尽管如此,我那位可怜的同学却一直以来都不知道,当肉吃到嘴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和鲜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结果,当有一天,我的这位同学实在是忍受不了只能看到肉,但吃不到嘴里的痛苦和忧闷。

在其母亲将闷了无数次,已经发黑发硬的肉块又放到炒的白菜上,盖好锅盖离开灶台的那一会儿功夫。他就像一只饿了一个星期的猫一样,动作敏捷的窜到灶台前揭开锅盖迅速的抓起滚烫的肉块。乘着母亲还没有回来,顾不上会烫伤了唇舌狠劲的啃咬下了一块肉后,连仔细品味一下都来不及就吞进了肚子里。

从那以后每次在学校和别的同学说起吃肉的情况时,你就会看到他兴高采烈的挥舞着手脚,叙述肉香时的那种夸张的幸福表情。不过,他所说的肉的味道总是和其他人不一样。

而且从此以后他就对干肉或熏肉情有独钟,特别的偏爱,至到今天依然是这样。

像那种有些人总是望着别人家的饭菜眼馋,吃了别人家的饭菜后觉得更香的情况。我在想,基本上应该是因为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生活过的十分困难,长期吃不饱肚子和油水太缺乏造成的吧。

凡是从那个奇葩时代过来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深刻的体会。

人们常常说,在什么环境下就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做为人类无论是在什么样的艰难条件下总是会有办法活下去的,即便是给他一块石头都有可能熬出足够生存下去的菜肴。

其实在那个荒唐而困苦的年代里,像此类奇葩,甚至更甚的事情还有很多。

就像很早以前曾经看过的一本书里,所描写的古代故事那样。

有一户人家里实在是忍受不了贫困不堪,艰苦的生活。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和极度的渴望,全家人在吃饭时,都会先向墙上贴的鱼或鸡或肉的画像上看一眼再吃一口饭,以致于最后到了丢失了画张后,连饭都无法下咽的地步。

故事虽然听起来非常的奇葩,令人啼笑皆非。但类似的事情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实实在在的发生过,并且很多。

像有些家庭将吃过的鸡鸭鱼或其他动物的骨头再次收集起来,尽管已经被啃的干干净净的连狗见了都会骂大街。但还是会一个个的敲碎,然后重新下锅,往熬的汤里下入其他菜邦菜叶,调个味后又能做成一顿难得的美餐。

因此,在过去那个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里,对大多数人来说“打牙祭”绝对是一种十足的奢望,甚至是幻想。

所以,当年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对过年看的非常的重,真正的把过年当作了一年中的重大事项来看待和准备,发自内心的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特别是小孩子们一听说要过年了,那个欢喜的劲头,比今天的人们中了千万元的大奖还要兴奋。就是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够满足他们一年来天天都在企盼的穿上新衣服,吃上美味佳肴,还有点心和糖果的热切愿望。

可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简直是天上地下两个世界。到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积极发展。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尤其是市场空前繁荣,各种物质极为丰富,物美价廉琳琅满目,前所未有。只要是手上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和提高,基本上已经不存在吃了上顿又愁下顿的情况了。

像那种只有逢年过节和莫大的幸运降临到头上,才能放开肚皮吃一顿鸡、鱼和肉的日子,早已成为了遥远的历史和传说。

因此,被人们非常追崇和羡慕的“打牙祭”,也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渐渐的从神圣庄重美艳的高大上台子上走下来了,成为了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词。

人们把“打牙祭”更是当作生活当中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并且自然而然的把吃顿不常见的可口美餐,享享口福解解馋延展为了“打牙祭”。

甚至于“打牙祭”这个在当年非常流行的词,也渐渐的消失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至于有谁听到要“打牙祭”去,就好像以前要去参加王母娘娘寿宴似的心跳加速,都要犯神经病的事也只被当作是笑话,在某些回忆文章里看到了。

莫提今日鱼米鲜,难忘贫困在当年,

食品货物凭票证,缺食少肉真可怜。

更应珍惜好时光,快乐心情看眼前,

幸福岁月伴身旁,美妙日子还永远。

说真的,没有经历过那个物质贫乏,必须生活在计划经济框架下的年代的人,是体会不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和它所带来的好处,以及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深刻意义的。

此刻,我望着砂锅里鲜香飘逸的羊肚菌炖小鸡,心里在想,但愿过去计划经济的那个艰苦岁月不再倒转回流。

不过,“打牙祭”这个美妙的词还要铭记在心里。不管怎么说它终究带着浓厚的时代印痕,曾经带给我们酸楚痛苦,寄托了幸福和希望,更有我们曾经走过的那个年代的记忆。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愿充满了美好希望的生活永远延续下去。

(票证照片由网络配图,致谢)

2022.1.18.成都。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