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s啥意思(不跟着骂“必死”)

首页常识biss啥意思更新时间:2023-01-12 21:46:02

前几天Sir看六神,看到一个很新鲜的词,“网络幼儿园”。

心想: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是要上网课了吗?

点开一看:哦……嗯……这……

Sir也没法完全解释是什么意思。

但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幼儿园”里,我们至少可以先来认识清楚一位“小朋友”,名字就叫做——#biss

01

biss究竟能消灭什么?

biss是这位小朋友的英文名,中文名是“必死”。

他最喜欢出没在“出轨”“劈腿”“渣男”“抄袭”“恋童癖”等话题下面。

因为这个月娱乐圈的惊天大瓜。

又多出了“郑爽biss”和“代孕biss”。

好像现在一闹出点什么事情,我们的词汇都用光了,不请出biss这位“小朋友”不行。

一定有人要问Sir了。

难道你认为“劈腿”“抄袭”“代孕”没问题?

倒也不是。

那你是觉得用词太不文明了?

不尽然。

——而是这个biss骂着骂着,就会连坐到别的地方去。

郑爽凉了之后,矛头该对准谁?

最近就有网友扒出,宁浩有部担任编剧的电影在去年立项。

片名《非常孕事》。

果不其然,这个话题上了热搜,网友也很一致地定了性——biss无疑。

Sir感到纳闷。

这届网友是开了天眼吗?

毕竟目前关于这部片的信息,只有一段梗概:

女儿去世,悲痛的母亲前往国外,发现女儿留下一颗卵子。母亲一边努力想把卵子变成孩子,一边追寻真相。这个过程中,她真正了解和理解了女儿,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做出了选择……

如何从“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肯定,最后实施了代孕呢?

不用想。

“肯定是洗白。”

从一开始的代孕biss。

到支持代孕的biss。

现在是什么都还不清楚,就可以先biss了再说。

而且立场很坚决——“无论观点正反最终都是在宣传代孕。”

看来不管《黑社会》观点的正反。

杜琪峰都是在宣传黑社会。

《黑冰》不管怎么拍。

这部剧都是在宣传吸毒。

Sir能够理解现在大家对某些现象的愤怒。

而愤怒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因素。

不安全感,害怕遭受情感背叛(骂小三),害怕身体权益被剥削(骂代孕)。

一旦这种不安全感被触犯。

自我防备的应激反应便是咒骂。

但如果网络讨论的词汇,只剩下了biss。

那么biss所终结的,绝不会是那些不合理的事。

而是讨论本身。

一开始,biss拒绝不一样的观点存在。

后来,它不允许态度不够激烈的观点存在。

到最后,不管观点是什么,连了解和讨论都不允许存在了。

否则就是在“洗白”。

就是在“试探”底线。

最后。

它变成一个像伏地魔一样,禁止在公共场合说出的名字,大家只用“He-Who-Must-Not-Be-Named、You-Know-Who”来代替。

从此,再也没有人去说了。

好像眼不见为净。

但问题真的就不是问题了吗?

02

不biss,就是洗白吗?

一个当代网络发言的定律:

想多开口说一点什么,要费老大力气。

想阻止说什么,很容易能办到。

所以你听那些市面上那些最洪亮,最理直气壮的声音。

都不是在表达“我要说”,而是“你住嘴”。

最近的一集中爆发。

是22日的昆明人质劫持事件,造成1死7伤,受害的还是孩子。

不用说,这肯定是极端的恶性案件。

但悲剧发生后,最热闹的声音是什么?

是许多网友眼疾手快。

马上制止——“你们媒体别再给我报道更多的内容了。”

这种说法已经不新鲜了。

每个震惊社会的新闻地下,没有了十年前追问和质疑的声音,也没有了跟进深度报道的兴趣。

有的只是众口一词的“住嘴”——

杀人犯biss,还有什么好说的吗?

好像谁要再多说一句。

就是“洗白”“共情杀人犯”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

那么《我们与恶的距离》就不应该存在。

也不该被打出9.4分。

追问真相。

哪怕是充满残忍,以至于大众下意识地想要回避的真相。

意义究竟是什么?

《与恶》改编自真实案件。

台湾郑性捷运杀人犯。

剧中的李晓明,带着枪到正在放映的电影院影厅,对着观众席随机扫射。

4人死亡,24人受伤。

而这个影厅放映的是动画。

死者,是一群懵懂的孩子。

律师王赦,想找出李晓明的犯罪动机,知道如何预防像李晓明这样的人出现,避免下一个悲剧。

“你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了解

他们背后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难道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

把他们都杀了

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吗”

而民众中最激烈的声音,仍然是biss。

就连想要调查的人,也一起“去死”。

03

biss的本质,是一种更可怕的洗白

如果20前的人们看到今天网络的舆论环境,一定会觉得很可笑吧。

标榜着开放、包容、求知的网络。

竟然会演变成一种与自身悖反的文化——

决绝了解,决绝讨论。

坚定拥护禁止后的一片空白。

过去我们要求知情权,今天的大声疾呼,要求的却是保障“不知情权”

同样是对于极恶劣的社会事件。

我们一贯都是视而不见吗?

2013年贾樟柯的《天注定》,去今仍然不远。

其中第一个故事,原型是山西榆次特大杀人案主犯胡文海,因承包煤矿失败,上访村支部人员贪污未果,持枪杀村干部及与之有过节的群众,致14人死亡。

这件事发生在2001年。

有没有因为“杀人犯biss”,就不再追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不。

媒体完整地还原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在今天不少网友的眼中。

新闻报道已经带上了原罪,他们构陷的理由是,吃人血馒头,还会引发模仿犯罪。

然而对那个年代的媒体还有印象,认真看过新闻调查的人就会知道。

调查不是洗白。

不知情才是。

对于胡文海,今天很多人听说过,但只知道个大概,并不了解真实的案情。

一说起他。

不少人仍然认为胡文海是出头者,是英雄,为民除害了。

果真除的都是害吗?

当年案发后,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与上海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合办的法制电视栏目《惊天命案:终极对话》,抢在他执行死刑前采访了他。

也才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真实的胡文海。

他不光杀了仇家,还把人家家里两个暂住的河北亲戚打死了。

甚至,未成年的子女也不留活口。

胡文海说得很直接——“怕他们长大找自己子女报复,不如杀了以除后患。”

到底是谁在美化、正当化胡文海的行径?

不就是那些不明就里,不去了解,自以为的“正确”。

如果真的如今天许多人所说。

一句“杀人犯biss”就够了。

不应该有追问下去的新闻调查。

那么可想而知。

胡文海的罪与恶,将消失在道听途说之中,找不到真实的参照。

甚至还会有人觉得他真的是个绿林好汉,留下“有胆量”“可惜了”的感叹。

无论是对于报复社会这样的恶性事件。

还是令网民愤怒的“劈腿”“渣男”“代孕”。

一句biss。

代表的是许多人对于恶的态度——凡是不好的东西,就应该让它从眼前消失,别出来恶心人了吧。

然而将了解与讨论定义为“洗白”之后。

被洗白的。

将是我们的大脑。

不再能够从新闻报道,从影视作品里看到恶的形态。

好像我们的环境都更干净了。

好像每个人都更正确,更善良了。

但真正的危险也由此而来——如果你从来都没有了解过恶,那么当它出现时,你如何能分辨善与恶?

对恶的屏蔽。

正是一种道德残疾的开始。

科幻英剧《黑镜》中的故事,真的要到来了吗?

那是一个“除恶务尽”,过滤一切不正确的社会。

未来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带有检测器的芯片,“方舟天使”,母亲将芯片植入了女儿的大脑。

有什么用?

母亲调整好检测器的“尺度”——所有“暴力”“血腥”“情色”“危险”等不好的东西,都会在女儿的脑子里自动打上马赛克。

在一片马赛克中长到小学的女儿,根本无法辨别世界上负面的东西。

就连伤害自己的行为,她也无法认清。

从小没有接触过不良影响的女儿。

一旦真正的危险出现。

变得比谁都快。

因为,她从来没有建立过对恶的认知和免疫力。

由于从小不曾正确认识那些,女孩对那些事物充满了超乎常人的好奇,与小学男同学重逢后,她先是迅速学会了抽烟、性爱。

因为好奇,她尝试了毒品。

对那个一直以来控制她的母亲,女孩选择了极度暴力的方式来报复。

最终。

谁来解决这一切呢?

对了。

又是马赛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颐和园的马达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