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定律怎么使用(是善用“木桶定律”的人)

首页常识木桶定律怎么使用更新时间:2023-04-23 04:23:27

01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说:“有益者不为,无益者为之,所以苦其劳而不见成功。”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是很多人都不会成功,不是他们努力不够,而是他们努力的方法不对,总是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瞎努力。

有两个词语,一个叫“取长补短”,一个要“扬长避短”。到底哪一个词语符合你的人生呢?也许你会很迷惑。到底要在短板处努力,还是把短板放弃,发挥自己的长处?

一个水桶,能够装多少水,最长的那块木板,说了不算;最短的那块木板,说了算。这就是“木桶定律”。

通常来说,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最短的木板变长,这样的话,水桶就发挥了大作用。

只有少部分人,会从多角度分析,是否要加长木板,不一定,要因地制宜,善于取舍。这一部分人,从思维逻辑、具体行动来看,就已经很厉害了。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把木桶定律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

02

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化自己最弱的地方,促进成长。

对于单个的个体来说,你能不能有所建树,怨不得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去把握,如果你是烂泥巴糊不上墙的人,就是任何人拉你,也无济于事。

《意林》杂志里,作者王啊喂写了这样一件事:他上高中的时候,数学和物理成绩很不理想。到了高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了。

凑巧的是,他家对面住着一位数学老师。他勇敢地去敲门。老师太忙,没有时间给他做复习。

经过一次次软磨硬泡,老师终于答应,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时间,帮他讲一讲数学,并且从初一开始讲起。

一个学期过后,他的数学成绩,超过了百分。

他说:“我只是看上去比较聪明而已。”

我们经常表扬孩子,说“这个孩子很聪明”。事实上,我们要这样表扬——这个孩子很努力。

在脑海里,我们要有这样的概念:木桶的蓄水量,需要每一块木板都很长,不能让一块木板掉队;还有,木板要厚实一些,否则因为水压太大,木板会无法承受。

很多人喜欢做拔苗助长的事情,这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在厚度和高度上,一起下功夫。

03

第二,“避实就虚”:与人交锋时,找到对方的弱点,轻松战胜对方。

在武侠小说里,常常出现“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功夫。一旦学会了这样的功夫,就能抵挡任何的伤害,丝毫也不费力。要破解这样的功夫,关键是找到“气门”——最薄弱的地方。

有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对手是齐威王。

马分三等,赛事分三局。三局两胜就算赢。按照惯例,好马和好马比,劣质马和劣质马比,因此胜负难以控制。

有一次,田忌听从了下属孙膑的建议,用劣质马和好马比,主动输一局,再用好马比中等马,用中等马比劣质马,赢两局。

人在社会上,常常会遇到“与人交锋”的事情。比方说,职场里,同事较劲;生意上,和客户较劲,和同行比试。

如果你和对手硬拼,多半会两败俱伤。因此我们要找到对方的短板,并且用自己的强项去战胜。

比方说,你是一个生意人,准备和客户签订一个协议。客户对你的方案,不是很满意,但是他也没有提出修改建议。这时候,你可以和该客户最信任的下属聊一聊,通过“第三人”来了解情况,或者施加压力,把协议的事情搞定。

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投其所好的事情。也就是找到了对方的“短板”,让对方服从自己。

假如你可以把对方的短板变得更短,那么你赢的机会就增加了。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多的“博弈”,你需要学会木桶定律。

04

第三,“首尾相顾”:管好一个群体,需要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水桶定律,衍生出这样的两个道理:蓄水量的多少,和木板之间的配合有关,如果木板之间有缝隙,就会漏水;木桶的直径大小,需要考虑。

也就是说,做好一件大事,需要很多人帮忙,还要无缝对接。

管理一群羊的时候,我们要把“头羊”管好。只要“头羊”朝着哪个方向走,身后的羊就会跟来。赶鸭子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但是有的羊群,总会有落单的羊。为了保证所有的羊,都能顺利成长,落单的羊也不能抛弃。

孔子的门下,有很多的弟子。其中一位弟子叫宰予。

宰予喜欢夸夸其谈,上课的态度也不认真。

有一次,宰予没有来上课,孔子去找他。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孔子摇摇头,说:“朽木不可雕也。”

教育一群学生,一个也不能落下,这就是孔子的教学态度。

让先进更先进,让落后赶先进,如果你管理的群体能够这样做,那么群体的力量就不容小觑。

05

社会活动家郭沫若说过:“一个人要能够独当一面,也要能够同舟共济。”

一个人真正的厉害,不仅会体现独来独往的强大,还能“振臂一呼、大家呼应”。独处也好,群居也好,都能“鹤立鸡群”。

有道是,落后就要挨打。

人生路上,要鞭策自己的短板,要突出自己的长板,同时要照顾好同行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善待自己的同时,善待别人,抵制恶人。

长的短的,各有千秋,皆能为“你”所用。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