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方法(颐和微课堂|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几个实用的心理疏导小技巧)

首页常识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方法更新时间:2023-05-02 19:25:03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子女不得不在外面打拼,所以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子女不在身边以及年龄的增大等因素都会增强老人的孤独感。老化情绪会影响老人的心理健康,那么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1、黄昏心理

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对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

2、自卑心理

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

3、无价值感

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

4、不安全心理

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相处,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恐惧外面的世界。

5、老年性精神障碍

有些老年人,如果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

6、老年性精神病

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一、语言心理疏导技巧

1、语言表达技巧

(1)对老年人表达尊重

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条件是与老年人建立信任的关系。其中,表达对老年人的尊重是建立信任关系的重中之重。在进行心理疏导前,社工应提前告知老年人时间、地点和目标;根据老年人既往的身份和习惯,有礼貌地称呼老年人,如李奶奶、张大爷、吴阿姨、王老等。注意千万不要使用床号来称呼老年人,这样会让他们很反感。

(2)语言表达要适合老年人的节奏

老年人,尤其是有抑郁情绪的老年人,通常有反应慢、说话慢、动作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所以,社工在进行心理疏导时,用词要清晰、明了、简短、通俗;语速要适当放慢,留出时间让老年人做出反应,必要时可重复几次。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使用老年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

2、提问技巧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恰当地提问能引导和鼓励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问的方式有两种,即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1)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将对方的反应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来提问。例如,“您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最近您儿子有没有来看您?”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闭合式问题省时、效率高,常用来澄清事实,但不利于老年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或提供额外的信息。

(2)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可以允许对方做出广泛的、不受限制地回答。通常使用“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如何”等词来发问。例如,“您今天的心情怎么样?”“您今天为什么心情不好呀?” “您以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是如何处理的?”开放式问题有助于鼓励老年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但需要的时间较长。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护理员应掌握提问的技巧,如果过多地使用封闭式问题,会限制老年人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另外,在提问时,一次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一次提的问题太多,老年人不能集中思考;提问时语句要尽量简单、明确,否则老年人难以回答。

3、倾听技巧

倾听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吸收和理解对方信息的过程。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别人说话,更应注意伴随说话者的非语言性信息,如声调和频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去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感受和意图。因此,倾听是将“整个人”都参与进去,并试着去理解对方在沟通中所传达的“所有信息”。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非常重要。倾听时,最重要的是要让老年人体会到你在全身心关注地听。需要注意几点:①注意力要集中,采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目光接触给予响应,表明自己在认真倾听。②不要有四处张望、看表、打哈欠等分散注意力或让对方认为你心不在焉的小动作。③把老年人的话听完整,不急于做出判断和下结论,更不要随便打断老年人说话。④进行适时的提问,仔细体会老年人的“弦外之音”,了解老年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4、反应技巧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对老年人的言行做出恰当的反应非常重要。社工可以使用以下技巧对老年人的话做出反应。

(1)重复

重复包括对语言的复述与意述。复述是将老年人的话重复一遍,尤其对关键内容,但不做评价;意述是将老年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但保持原意。恰当地运用重复的反应技巧,有助于引导老年人澄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让老年人感到被关注,鼓励老年人继续说下去。

(2)澄清

澄清是将老年人说的一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不够完整的话进一步弄清楚。澄清有助于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保证沟通的准确性。例如,可以用“您刚才说……是吗?”“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您的意思,您能否再说清楚一点?” “您的意思是……”“您看起来好像……”等形式来澄清问题,鼓励老年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观点。

(3)沉默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适时的沉默也是一种好的反应方式,尤其在老年人悲伤、流眼泪的时候,以和蔼的态度表示沉默,会让老年人感受到对方在体会他的心情,还可以给老年人充分的思考及适时调整的时间和机会。但需要注意,沉默的时机和时间长短很重要,不适时的沉默以及长时间的沉默,会让老年人感到尴尬,或被认为是不耐烦的表现。

5、不恰当的语言交流方式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起不到好的心理疏导的效果,还会引发老年人更多的心理问题。

(1)突然改变话题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老年人有时会跑题,或说的话缺乏实际意义。这时,社工如果缺乏耐心,突然改变话题或转移谈话的重点,可能会阻止老年人谈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2)虚假的、不恰当的保证

在交谈过程中,当老年人表达对某些事情的担心时,如果为了使老年人高兴,说—些肤浅的宽心话,或对老年人的疑问给予不适当、针对性不强的解释,会给老年人一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感觉。

(3)主观判断或说教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护理员应尽量鼓励或引导老年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护理员急于想纠正对方的想法,使用一些说教式的语言,或过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下结论,例如,“如果是我,我会……”,或“你这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会使老年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老年人感到不被理解,或觉得自己像学生一样在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使谈话中断。

二、非语言心理疏导技巧

非语言交流是借助空间距离、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传达思想、感情、观点、目标及意图的交流方式。借助对方的非语言信息,可以揣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非语言交流在心理疏导中占有重要地位。

1、空间距离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上的个人领地,这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提供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这个领地一旦被人侵犯,个体会产生非常不舒服的感觉。空间距离可分为4种

第一,亲密距离,一般为15厘米左右,这种距离主要适合于极亲密的人之间或进行生活护理和技术操作时,如果应用不恰当,会引起反感及冲突;

第二,个人距离,一般为50厘米左右,以双方感到自然舒适为宜,这种距离主要用于朋友之间的交谈;

第三,社交距离,一般为1.2~4米,主要用于社交性或礼节性的正式关系中;

第四,公众距离,一般为4米以上,是一种大众性、群体性的沟通距离,常用于演讲或讲课等。

空间距离的大小不仅是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个标志,也是传达信息的—种途径。空间距离的恰当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文化背景、亲密程度、社会地位、性别差异及特定的情境。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老年人往往存在异常的心理问题,对空间距离更加敏感,因此,社工更应注意控制恰当的空间距离。在心理疏导的初期阶段,一般选择个人距离(即双方距离50厘米左右);当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后,可恰当使用亲密距离,通过肢体触摸等方式对老年人表达关心和安慰。

2、目光与面部表情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可以反映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当人看到有趣或喜爱的东西时,瞳孔会不自觉地变大;而看到不喜欢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就会缩小。通过目光的接触,可以向对方传达尊重和关注,表示愿意去听对方讲述;如果缺乏目光接触,可能表示对方内心厌倦、焦虑、缺乏自信等;交谈过程中时而东张西望,时而将目光瞟向门外、窗外或手表,则表示对谈话不耐烦;目光躲避或游离不定,表示内心不坦诚、不自信。

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绪状态,既可以传达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基本情绪,还可传达复杂的情绪感受,如尴尬、害羞、轻蔑、厌恶、嫉妒等。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欣然、坦诚的微笑,可以表达出温馨、亲切的感情,消除陌生感,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交谈过程中,护理员要避免表现出过分惊讶、厌恶、轻蔑的表情。

3、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包括手势和其他的肢体动作。手势可以用来强调或澄清语言信息,常常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辅助方式。不同的手势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

例如,摆手表示否定或制止;双手外推表示拒绝;搓手或拽衣领,表示紧张;用手搔头或脖子,表示困惑;一只手托着下巴,表示疑惑;双手外摊并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或不感兴趣;双手举过头顶,表示暴怒;双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动;双手枕在头下,表示舒展;颔首、双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等等。

身体姿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对谈话的态度。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社工自身要保持恰当的身体姿势,上半身要微微前倾,并保持目光接触,向老年人传达关注,表明愿意听对方说下去。身体紧靠椅背,跷着二郎腿,双臂交叉在胸前或头枕在双臂上,会传达出不耐烦和不尊重,是一定要避免的身体姿势同时,社工还可以通过观察老年人的身体姿势及其变化,推断老年人的内心感受:例如,小心地坐在椅子边上,表示老年人内心焦虑、紧张和不自信;身体逐渐从椅子或沙发上下滑,可能表示老年人身体状况欠佳,要适时终止谈话

4、身体触摸

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适当的触摸可以表达关心、体贴、理解、安丈和支持,使情绪不稳定的老年人平静下来。例如,在老年人悲伤、流泪时,社工用手轻拍老年人的肩膀,或握住老年人的手,会让老年人感到被关心和理解。但是,运用触摸时,必须考虑到双方关系的亲疏、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部位。如果触摸使用不当,会让对方感到尊严受到侵犯,甚至诱发对方出现过激行为,反而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定要避免触摸其头部,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作为一种非语言信息,也会影响心理疏导的效果,包括光线、噪声、颜色、室温、家具摆放、整洁程度、隐私性等。这些因素能影响信息的传递形式和双方的舒适程度。因此,在进行心理疏导时,社工应选择清洁、舒适、安静、温馨、温湿度适宜、有一定隐私性、老年人熟悉的环境,并帮助老年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创造一个无拘束的会谈氛围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