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的孩子老是觉得自己缺爱(觉得自己缺爱怎么办)

首页常识十几岁的孩子老是觉得自己缺爱更新时间:2023-05-09 15:56:34

人永远是缺爱的。

“缺爱”,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问题。“缺爱”者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最重要的情绪包括常常感到恐惧、焦虑、抑郁、悲哀、孤独、冷漠、易激惹、情绪波动等。他们做事情常常缺乏责任感、缺乏主动性、习惯依赖,时而却又争强好胜。他们常常有完美主义倾向,却又常常体现出低自尊,自我价值不足……

很多人的“缺爱”,缺的往往是“父母之爱”。缺爱的人即使已经成年,但内心里却仍然住着一个缺爱的小孩。

不会表达自己需要爱。

这在婚姻关系中表现最为明显,从而导致矛盾。在婚姻关系中,缺爱的一方,比起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更喜欢用发脾气、说狠话,或不说话、不理睬的方式来暗示对方。

缺爱一方的内心独白常常是这样的:

有一些需求我不好意思直接说,或者不知道怎么说,但我内心希望,你可以猜到我的全部心意,并且满足我。

一旦对方没有读懂,或者误解,TA们会判断对方不爱自己,并感到一种强烈的失望和受伤。

这种情况,就像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无论什么需求,都只能用哭泣来表达,而父母也只能靠猜测来满足。如果猜测错误或者没有引起注意,孩子就会哭得更厉害。

心理学研究,一个婴儿内心最多只能支撑7秒,也就是说,如果7秒没有得到回应,TA将体验到自身破碎和消失的感觉。类似的沟通不良,不仅在许多夫妻中间屡见不鲜,而且常常成为婚姻破裂的凶手。

因为,希望对方能够猜中自己的需求,等于将对方视为了父母;由于对方没有猜中而失落到极点,等于把自己视为了柔弱无力、还不会运用其他表达的小孩。这不是夫妻关系,而是一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而之所以羞于表达,很多时候是因为“低自尊”,也就是自卑。这也是“缺爱”的另一大表现。

自卑的潜在含义是:我不配有这个需求,不配满足自己的愿望。也就是说,对自卑的人而言,自己去满足愿望这件事,会附带一种强烈的羞耻感和罪恶感。所以,自卑的人,很少会主动去做某事。

这时候,要是有人能主动识别并帮助自己满足,就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那么,这种“不配感”又是怎样来的呢?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表达需求后没有得到及时和足够的回应,就很容易产生这种“不配感”。

但,这也并不像听上去的那样不可逆转。因为除了父母,造成“不配感”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那时候真的还太小。由于太小,心智还没有足够成熟,所以很难看清一件事情的全貌,只是凭着感觉和情绪,把许多事情简单地联系到一起,并记住了这个其实并不成立的因果关系。这个原因,听上去也很无奈,不同的是,这恰恰是我们进行自我救赎的入口。

因为,我们不再是儿童,我们已经具备了更全面看待事情、更能理清因果是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就算感到缺爱,我们仍然能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这充分说明,我们具有自我疗愈的潜能和足够顽强的生存力。

“缺爱”,还有一个表现,便是不喜欢麻烦别人。

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不麻烦别人不是独立自主的表现吗,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品德吗,怎么会跟缺爱有联系呢?

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状况,如果孩子觉得需求爱这件事太过羞耻,TA很可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承认自己有这个需求。“既然需要爱这件事让人这么难受,那么,从此以后,我不再需要爱了。”

独立一旦超过了正常的界限,那么,越独立,实际上是越缺爱。

我们常常认为缺爱,尤其是缺父母爱,是小孩子才会有的需求。这是一个对缺爱的误会。事实上,无论长幼,我们骨子里都渴望一种爱,那就是: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你们爱我,不是因为我漂亮、性感、优秀、成绩好,而是因为,我是我。

可以说,无条件的爱,是对一个人的存在最大的肯定。很多成年人所说的“缺爱”,其实就是缺少这种无条件的爱。因为它看上去很奢侈,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在孩子从小就被用来攀比的氛围下,这种爱显得是那样地难得和稀少。但事实上,这种爱,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拥有过。只是这需要我们仔细去回忆、去搜寻、去品味。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