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家庭出身怎么填写(撰编《家谱》的那些事35)

首页常识个体户家庭出身怎么填写更新时间:2023-05-26 07:53:49

第三十五回 家乡泰州史上曾有近百年的梳篦生产制造业

在笔者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泰州梳篦生产小有规模,当时的泰州梳篦社从业人员有四五十人。在四五十人中有近十人都是早年(一九二0年前后)去常州拜师学习过梳篦生产的师父級手艺人。他们各自陆陆续续从常州学成回到泰州,都是以梳篦生产为业谋生。据说也有几位回到泰州后,受条件限制没有从事梳篦生产而改作其它行业,后来实行公私合营建立泰州梳篦社,到是有两三位入社做回了老本行。

家庭式的梳篦生产小作坊在一九四九年泰州解放时有八九户。而在他们的背后则是一家老小都在帮着从事生产,这样估算下来从业人员有约四五十人并不算多。

因为是家庭式生产,所以各家规模都较小,这些人家靠着自产自销梳篦养家糊口。解放后确定成份时,泰州从事梳篦生产手艺人,成份被确定为:手工业者。

成份

成份。主要指父亲从事的职业,现指个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家长尤其是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人能力无关的一种世袭的先天因素,个体(人)据此获得归属地位。

笔者历来填报各类登记表,家庭出身一栏都是填写:手工业者。

泰州梳篦生产合作社

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受到人民普遍欢迎和拥护。

父亲一九五六年的社员证

一九五六年左右,泰州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个体手工业,实行公私合营。散布在泰州城区大街小巷从事梳篦生产制作的八九户户主携妻带子和各自的生产工具加入新建立的泰州梳篦生产合作社,走上了公私合营集体化生产制作梳篦的道路。

古福善庵

泰州昇仙东桥南边古福善庵(现迎春住宅区西南处)大约在一九六0年前后被安排改建成为泰州梳篦社生产合作社的厂房。

古福善庵位于海陵区城中乌巷内义学街南端,为清道光年间果悦尼开山始创。庵堂屋宇原有30余间,占地约三亩多,正殿前后三进,厢房20多间。

笔者清楚记得庵内有三四座较大楠木菩萨坐像在文革时均被“造反派”付之一炬。

庵内如此多的房屋安排从事梳篦生产制作的七八户入住从事梳篦生产,确是绰绰有余,有了材料库房,保管室,办公室,朝东开门的墙上挂有一长方型厂牌。它的北侧不远处是当时康复医院的宿舍。

泰州梳篦社生产合作社建立后生产形式由原来的分散家庭作坊改变成集中管理。起初几年,生产方式仍以各个家庭为主进行,也就是说原来分散于各个家庭的生产制作改变成集中在一起生产制作。合作社每月考核各个家庭的生产产出量,计算发放各户工资。自此泰州梳篦生产手艺人从靠着自产自销梳篦养家糊口,改变为以工资为生活来源的新的生活方式。

后来为了照顾各家人口多,孩子小,家庭生活普遍困难,加之每天携家带口去合作社上班也比较不便,每天有近七八个小孩在生产场地乱窜游玩,有安全隐患。经合作社研究后:各家小孩尽量不带单位,允许各家将部分工序带回家中制作,然后将半成品带回单位,在正常工作时完成成品制作,交专人验收后入库。

年幼的笔者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家中逐渐加入到学做篦子的行列。从绕线团开始、截蔑丝、折箆丝、折箆片等各种活儿,到后来参与后加工的一些工序制作。成年累月耳濡目染梳箆生产制作过程基本了然在胸。

合作生产梳篦,最早时的场地在演化桥八大家(百货店)对面六一玩具厂内(泰州原件二厂的前身),当时从事梳篦生产制作,达四五十人,含有近十名社会上招的学徒工。规模大了,生产的量也较大,品种也多,还增添了烫压机,专门生产各种式样的牛角梳,很受妇女同志的喜爱。

清化桥东向北三十米处朝东有一单开间二层楼,曾被梳篦社设为门市部,方便市民和里下河及周边地区来泰民众挑选购买泰州地产各式梳篦。

那时每年有近十万打泰州地产的梳篦,被运往各扬州、盐成、南通及苏北里下河各地销售,渠道是由百货站代购代销,百货站的优势是在各地网点众多。

说明:“打”,泰州生产小商品那时普遍以“打”为计数而采用的包装方式。一打为12只/把/支/条。如梳、篦,扑克、袜子、毛巾等,“打”再装箱,印象中篦子是60打,木梳40打为一个包装箱。

后来受文革的影响,一九六八年左右,泰州梳篦生产走入低谷:一是原材料果品木料、专用的阴毛竹因大造农田而失去生长环境,需要的原材料采购成为极困难的事。印象中笔者的父亲那几年经常出差,去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广徳为单位采购原材料,十之七八都是空手而归;二是梳箆产品销售价格定价低,产品销售几乎无利可图;三是当时社会上工厂企业商店普遍失去正常秩序,停工怠工现象比比皆是,对已处风雨飘摇中的梳篦生产也形成较大冲击较大;三天打漁两天晒网成了当时梳篦生产状况真实写照。

濒临倒闭的泰州梳篦社,最后仅剩十多名员工,最终被安排并入兴起不久的泰州弹簧厂。去从事他们大半生从未接触过的清钢丝,绕弹簧,弹簧发蓝发黑,油封弹簧,弹簧的包装、发货等工作。这批人短的几年,长的约十年,最后都是在弹簧厂办理的退休手续。

父亲一九七八年退休证

泰州梳篦社,最后仅剩的员工并入弹簧厂。从而终结了泰州自产梳篦的历史。这也是笔者一生从事梳箆的生产制作的父亲,最后退休单位是弹簧厂的原因。

如今在泰州,因为各种原因,加之制作梳篦老手艺人都已逝去,制作梳篦这个老行当在泰州已如过眼烟云,年纪轻的一代人几乎不知道在泰州曾经有过梳篦生产制作的历史,曾经有过一批梳篦生产制作的手工艺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形态下,人们已习惯快节奏的生活,一些老手艺老行当逐渐消失并不奇怪,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产业的兴起,造就了很多新职业就是最好的证明。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在常州制作梳篦几千年的老行当,被尊重被传承被发扬,得到大力保护,常州梳篦生产走上了半机械化的道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雕、描、刻、烫”技艺的同时,揉合日用品、工艺品、装饰品种种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使梳篦成为富有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魅力的日用工艺品。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梳篦的形状和外观也从初期单纯日用梳篦,发展为日用工艺梳篦,艺术欣赏梳篦和旅游梳篦。现在更变革为兼具实用与艺术欣赏的旅游礼品。更可贵的是还开发出了发饰梳篦和胸饰梳篦。这些梳篦造型逼真、色彩绚丽,融实用、观赏、装饰、收藏于一体。其中有融艺术欣赏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长寿梳”,有“四大美女”、“红楼十二钗”等造型欣赏梳,有蝴蝶、龙凤、脸谱、民族娃等旅游纪念梳,以及玲珑剔透的各式篦箕。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