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孩子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孩子有入园焦虑啦”)

首页常识如何克服孩子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更新时间:2023-07-31 04:27:12

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吗”

每到9月开学季,幼儿园会出现哭声叫声抽泣声声声入耳的场景。尤其是对于3岁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入园是他们人生的重要时刻,是他们走出家庭、离开父母的第一次尝试,这个时候也是孩子“请抱紧我,不要离开我””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吗”害怕被抛弃的爆发期;对于父母来说,也是检验自己之前3年的养育质量与效果的时机,因为从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程度,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满足准确度以及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结方式质量。

入园焦虑的原因-让心爱的人陪在身边

入园焦虑,是分离焦虑的一种。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重要他人(父母、亲人等)分离而引起的不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这是发生在婴幼儿于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连结后,与之分离时,所产生的伤心、痛苦、拒绝分离的情绪反应。情绪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每一孩子都会产生分离焦虑。

幼儿的入园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指的是3岁入园的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初步进入幼儿园产生的焦虑、不安、伤心、痛苦的感觉,及撒娇、哭喊、吵闹等拒绝分离的各种不适应的表现,这种对父母家庭的依恋不舍和对新环境的未知与不安造成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有研究表明,人有寻求强烈的情感连结的需求,这种需求便是爱与依恋,它是我们作为人的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存机制。爱在某些时候,比食物更让人着迷。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做了关于恒河猴一个实验,来探究人对陪伴的需求。

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柔软的布料妈妈呆在一起

1. 人们会寻找亲人、爱人的陪伴,对爱人陪伴的渴望不低于对食物、安全的强度。

2.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孩子需求的准确回应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

3.年幼遭遇隔离可能会造成造成严重的害处:一个身体健康、出生第一年就与母亲分离的幼猴,长为成猴后会变得无法正常融入群体。这些猴子不仅未能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懂得如何与其他猴子互动,还变得忧郁、有自残倾向,而且无法进行交配。

爱是人类进化的最高层次需求,也是人不可抗拒的生存机制。

让心爱的人陪在身边是一种绝顶聪明的生存技巧

它是我们和少数人之间产生的情感连结,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爱是我们的堡垒,为我们提供情感的保护,让我们能面对人生的起伏。对于我们来说,对于爱这种情感连结的渴望与依赖如同对食物、安全一样。让心爱的人陪在身边是一种绝顶聪明的生存技巧。特别对于年幼的、各项能力都未发展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自己呆在父母的身边,或把让父母陪着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始终相信父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最能回应自己需求的、最喜欢自己外,别无他人。因此,入园,与父母分离,确实能让孩子陷入不安与哀伤的情绪之中。

焦虑的孩子,总有一个无法准确反馈的父母

对于冷谈的孩子,妈妈比较冷漠且不想与孩子亲近、交流

1944年英国精神病学家鲍比(Bowlby),为了了解孩子在分离与重聚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设计了一个陌生实验(Strange Situation)。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1.能够快速安静下来的孩子,他们的妈妈通常比较温柔,能及时回应孩子

2.妈妈离开后,比较易怒的孩子,其妈妈的行为通常令人捉摸不定;

3.冷谈的孩子,妈妈比较冷漠且不想与孩子亲近、交流

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分离焦虑也会比更强烈

通过大量研究,最后鲍比将婴幼儿的依恋--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形成的特殊情感联系与连结,分为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 回避型依恋(约占20%)、焦虑—矛盾型依恋(约占10%~15%)。后2种依恋为不安全型依恋,会让孩子对父母(或妻子、伴侣)产生既回避又渴望的矛盾、纠结状态,常常形成对父母爱恨交加的关系模式,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分离焦虑也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强烈一点。而依恋模式一旦形成,便会相伴终身,不可改变。

孩子有入园焦虑,说明孩子长大了

3岁以前,婴幼儿在情绪发展(心理发展)上有四项主要任务:

1.掌握和调节对内、外部的事物反应,区别自我和他人。

2.学习如何表达自己情绪、理解别人的情绪。

3.建立依恋关系。

4.开始形成自我或自我意识的概念。

悉心培养与照顾,就是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4项走向独立的使命

面对3岁之前的孩子,父母应该理解也应该明白,你的悉心培养与照顾,就是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4项走向独立的使命。3岁进入幼儿园,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孩子会接触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与伙伴,这一切都会触碰到他们失去亲人陪伴、自己被抛弃的敏感神经,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此时他们的依恋感会被激发放大,不愿意离开亲人,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出于对依恋对象分离的恐惧,它是件好事,因为是孩子健康正常的社会性和兴趣发展的体现。而这种因依恋而产生的焦虑,是他们获得独立的证明,也是他们完成下一个独立使命的前提。

当看到孩子出现了入园焦虑,父母们应该高兴、兴奋:“赞哦,我的孩子有入园焦虑啦,他们又长大一些“。如果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分离焦虑以理解的支持的方式回应,孩子就能从我们和自己的应对方式中获得信任和自信。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缓解自己的担忧,向孩子表达关注和爱。

1. 焦虑会传染,父母需要先解决自己的焦虑

父母这种分离焦虑往往会被孩子察觉,传染给孩子

不管你相不相信,幼儿园的老师不仅要焦头烂额地处理孩子的入园焦虑(哭、闹等),同时也要忙着应对、化解孩子父母的分离焦虑。父母常见的焦虑是:想自己的孩子、害怕孩子在幼儿哭泣、过得不好、担心老师带不好孩子等。父母这种分离焦虑往往会被孩子察觉,传染给孩子,形成一种反作用力,阻碍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父母要相信自己孩子,放开手让孩子去独立、去长大,信任学校和老师,放松心情,缓解自己的焦虑。

2. 提前入院准备, 教授技能

学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的技巧,加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平时,可以让孩子在上培训班和早教课时,学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的技巧,加强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孩子入园前,利用幼儿园的开放日和体验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熟悉幼儿园环境,同时可以问幼儿园要一份一日作息表,根据这份表调整孩子和整个家庭的作息,帮助孩子简历与幼儿园时相仿的生活作息规律。因为孩子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不敢、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因此要在入园前教授孩子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老师,某某抢了我的玩具”“老师,我不小心尿裤子了”“老师您辛苦了”等。

3.告诉孩子自己是爱他们,但转身离开要果断坚决

温柔的爱与坚定的离开

孩子出现入园焦虑,背后的原因就是对父母离开、自己被抛弃的恐惧和不安,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是爱他们的,晚上就可以回到家见到父母,而对于特别焦虑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中午就能看到爸爸妈妈,逐步增加分离时间。采用拥抱或击掌等方式和孩子告别,再告别后过后,妈妈转身走要果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对环境情绪非常敏感,孩子是个非常棒的情绪觉察者,却是个很差的情绪解释者。如果妈妈在幼儿园门口愁容不舍、伤心哭泣,孩子会将负面情绪与幼儿园联系在一起,也可能加剧自己惹妈妈伤心、妈妈不要我了的错误认知,这样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虑。温柔的爱与坚定的离开并存确实非常难,但这也是妈妈要面对和学会的。

需要强调的是千万别偷着离开,这不仅不利于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和被抛弃感,加剧分离焦虑,严重地有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创伤性事件,对孩子未来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静待花开,放手让他们飞

孩子出现入园焦虑,是对离开父母的恐惧,是对爱的需求,是孩子长大、进一步迈向独立的表现,是正常的现象。父母要先从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提前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和孩子说声“再见”后再分离。养育孩子,他们的每一次成长,就是一步步远离父母的过程,父母要做就是陪孩子成长,静待花开,放手让他们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