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洲城是指什么(张涤)

首页常识山水洲城是指什么更新时间:2023-09-01 16:44:14

来源:【山水洲城记】

约访张涤,比挂张涤的号更难。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8月19日)即将到来之际,橘洲君(微信公众号ID:cssszcj)终于约到两个小时的采访,他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两个小时够看好多个病人了。

当橘洲君问道:“您有什么特别想要实现的梦想吗?”

他的回答近乎“木讷”:“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要去做的,除了救人。”

作为世人眼中的名医,他却拒绝被定义、被“标签化”。在他纯粹而坚定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他对“名医”这个称呼的抵触。

世界就在眼前,他忘却了去揣度人心:“可能,爱每一个生命个体,才是我们唯一的真理。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涤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可能这些头衔,都不被人知晓。

但在长沙,很少有年轻妈妈没听过张涤的名字。

“孩子病还没有好?找张涤看看吧!”14年前即2009年,张涤就已成为妈妈们口中的“药到病除”。

张涤的号成为了“黄牛党”手中的“抢手货”。黄牛太“拼”了,刚开始,50元的号最高被卖到了500元。

这当然不是他的初衷,他的理想很朴素——让老百姓看得好病、看得起病。他的药费仅二三十元。

门诊时间早已结束,但面对着诊室外还未能带孩子看上病的父母,他总是说,把孩子抱过来。

简单的一句话,抚慰的是一个焦灼的家庭。

2010年,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得不规定,挂张涤的号必须带户口本,患儿挂号单上的姓名必须与户口本上的一致,否则不予接诊。这在当时,全国可谓绝无仅有,甚至被称为“张涤现象”。

在中医圈里,张涤注定是一个另类。

他是业界的“大神”,但作为中医,今年52岁的他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年轻人”。

被百姓单方面封“神医”的张涤,并不急于把自己归类于“名医”系列,尽管他早已名满江湖。中国好人、湖南白求恩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他并不关注这些荣誉,仿佛一切与己无关。然而,他的出现,注定要带来一些变化。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中医更是如此。这位年轻的中医,是如何打破时间的桎梏,让患儿家长“用脚投票”?

让老百姓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是张涤的理想。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阳 摄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这副中国古代药铺的对联,道出了中国大医的悲悯情怀。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张涤的玉壶丹心,有迹可循。中医药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研究、洞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他一展卷而重门洞开。

如果把中医分为“民间”和“学院”两种,张涤是典型的“民间”与“学院”的融合体。

张涤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长沙城的名中医,精通中医古典医籍。

张涤的祖父在望城铜官行医,远近闻名。张涤父亲张志强17岁随父学医,1979年,通过省级考试,选拔至长沙市中医院工作,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名中医”。

父亲张志强从医的药房,是张涤和姐姐张萍儿时的游乐房,他们习惯将一字之差的两种中药变成竞答游戏来学习。父亲书柜里,装满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线装的古医书,泛黄的书本里还留着阅读时所做的红色笔记。从小,姐弟俩看父亲接诊、上门回访病人,一幕幕深植心中。

因为看病疗效好、医德高,父亲张志强坐诊时总会有病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在诊室。这是少年张涤经常见到的场景。

直到年迈身卧病榻时,张老仍不忍拒绝求诊者。有的老病人追到家中求诊,张老睡着了,患者不忍打扰,静静等候。张老醒后,费力地坐起,戴上眼镜,望闻问切,详细诊治,艰难地写下处方。患者走后,他因用脑劳累所致的头痛又开始发作,让妻子和儿女心疼不已。

父亲坚定而温暖的面容,早已成为张涤生命中的底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涤的价值取向。1990年,张涤考入原湖南中医学院,接受系统中医学习。1995年,他被分配到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工作。

张涤将研究方向锁定儿科。

中国古代医家称儿科为“哑科”。民间有“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的说法,这是因为患儿手不能指、口不能言,亦不会说病情,所以中医儿科医生尤其不好当。

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最容易困扰学龄前幼儿,或许疾病不至危急,但孩子通宵的咳嗽、做雾化时的抗拒,还有喂药时撕心裂肺的哭喊,都是妈妈无尽的煎熬……可到张涤这,妈妈们惊奇地发现,仅靠几十元钱的中草药,孩子的病慢慢好了。

6个月大的小启(化名)出生后发生呼吸窘迫,一住院就是两个月,咳嗽迁延不停,只能持续吸氧治疗,长期的病痛让患儿生长发育极度落后,家人揪心不已。辗转之际,家长找到张涤,7服中药后,小启的咳嗽明显减轻,睡眠和食欲也明显好转。张涤叮嘱道:“可以随时过来复诊,孩子的身体最重要。”经过两三个月的中医治疗,小启渐渐摆脱了吸氧机,家人悬着的心放下了,孩子的笑容也展开了。

张涤的名气靠着妈妈们的口口相传日积月累,“神医”之名不胫而走。

每天上午,诊室门口总是排着长龙,医院规定开诊时间是8时,张涤每天到医院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还不到7时,有时7时30分左右,但永远在8时前,为的就是多看几个病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是学中医之人的第一课,也几乎成了张涤的一种本能。张涤从未准时下过班,在儿科门诊,总是会有外地家长没挂上号,张涤总是不忍拒绝,他说:“每个人都是抱着希望来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治好病。”

张涤名声越来越响,来找他看病的家长很多。董阳 摄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阳 摄

张涤名声越来越响,名医之称不绝于耳。但生活中的张涤很低调,面对采访能躲就躲,实在躲不掉也是简言少语。

张涤说:“名”字,由“夕”和“口”组成,如果一个人在别人的赞扬声中飘飘然,就会走下坡路。医者要做“民”医,当一个人民的医生,人民才不会忘记你。

“孩子感冒,到张涤这里用几十元钱的中药就能治好,根本就不打点滴、住院。”在候诊室,经常会听到家长用这样朴素的经济账来评价张涤。

提起这些,张涤也有着急上火的时候。

“有的家长带孩子看病形成了固定模式,一生病就非得打点滴、住院、用抗生素不可。”张涤说,大多数情况下就几服中药能解决的事,小孩也不用受过多的苦。

媒体报道里经常会看到张涤强调“不要用抗生素”,民间将张涤“不要滥用抗生素的劝导”误以为是他反对西医。

对此,张涤坦言,中医和西医没有好坏厚薄之分,中西医各有所长,最重要的是在治病救人方面要精准,要科学合理用药。

张涤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人的健康不像做生意,这次生意没做成,下次再来。治病救人的事,医生要负起责任,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中医和西医都各有优缺点。”张涤说,例如肺炎的治疗,抗生素、激素类的药物使用频次很高,存在滥用的问题,造成了大量复发现象,且化学药品对儿童毒副作用大,容易造成肝肾损伤。相比起来,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毒副作用较小、成本低廉,既能治疗疾病,也可发挥未病先防的“治未病”作用。

“中医药好不好?肯定好,但对症就是良药,如果方子开错了,那就可能是毒药,适得其反。”张涤说。

张涤坦言,和西药相比,中药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在用法用量上并没有严格标准,也不能像西药一样精准,特别是“良药苦口”,很多小患者不能接受。这些都需要研究改善。

张南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生,师从张涤13年。张南说,张涤不仅要求学生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借用西医来发挥中医的优势,他的学生必须先到西医科室锻炼几年。

张涤教导学生,不能排斥或者拒绝西医的检测。西医是现代科学,一些疑难杂症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能精准分辨时,要用现代科学进行诊断,在这个基础上再应用中医的力量解决问题。

经过三年疫情,中医药收获了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张涤的门诊人数更多了,作为张涤的弟子,张南下诊的时间也越拖越长。

来张涤诊间看病的患儿大部分是发热、咳嗽、流感等普通疾病。张涤一直在思索:有没有一个更高效、快速的解决方案,减少家长抢号排队的困扰?近年来,张涤从祖父、父亲和自身三代人多年临床实践出发,潜心研制出荆竹清解口服液、苏桔止咳平喘口服液两款为儿童量身定制的纯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肯定没有现场临时开处方的疗效,但针对普通常见疾病,又正好对症,就能解决部分患儿看病难的问题。”张涤说,这是他研发这两款药品的初衷。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向全球推广中医药,是张涤这些年来连续呼吁的重点。在张涤看来,这个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研制中医药全球发展的国际标准,提升国际医学界对中医药理论及其科学性的理解,使他们认同掌握中医药,“这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的国际化和打通传统医学的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累月经年,近30年的医学生涯中,张涤盛誉满载。

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儿科医生短缺是困扰国内多年的难题。繁重的医疗工作之余,张涤还一直坚持教学带教工作,培养了大量中医儿科人才。

张涤想得很明白:“很多人说我一号难求,主要原因还是中医儿科医生太少了。”

中医经验的积累是医生与病人一次次“打交道”中获得,这不仅需要阅读大量医学典籍,更是需要数十年临床实践的长久沉淀,这个过程确实太过漫长。

为了缩短中医儿科医生的培养时间,张涤一直十分注重病历的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尤其是处方纪录,对患者的复诊十分重要。从1995年进入医院工作以来,工作日他几乎每天接诊百余位小患儿,最高峰时期高达一天200余位。张涤长期坚持自己手写处方,而这些病例都成为了学生的“活教材”。

张涤长期坚持自己手写处方,在他看来这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宝贵资料。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阳 摄

多年前,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有了大数据的支撑,病例可以通过软件进行数据采集。

“学生们不用像我们当初一样,只能接触一个个病人才能积累经验。”张涤表示,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病例,学生们通过对大量以往病例的思考和领悟,可以大大缩短成才的周期。

张涤认为,中医来源于基层,只有基层中医素养提高了,中医的传承创新才有希望。因此,周末时张涤会带着医疗团队深入基层进行义诊、巡诊。

“这并不是去走个形式,而是希望建立工作室以后,能在当地培养几名儿科中医。”张涤说,在基层培养的人才最容易留在基层,当地的普通病例就不需要舟车劳顿到长沙看病。

张涤及团队成员数次随湖南省健康湖南行“三下乡”及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湘中医联盟等活动,前往基层参与义诊、带教等活动,目前已在醴陵白兔潭镇卫生院、湘西州民族中医院及湖南省荣军医院分别成立“张涤工作室”,通过师带徒的模式提升基层医生中医理论与实践能力,为湖南省基层医院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临床人才。

作为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涤从“如何真正为民着想,壮大中医力量”等方面,提出过很多切实的建议。去年全国两会,张涤积极为中医发展建言献策,并提交了《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张涤认为,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有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该有更适合其发展规律的一条道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唐江澎 李颖 徐媛;编辑:尹玮;校读:肖舞)

本文来自【山水洲城记】,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