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人云里雾里)

首页常识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新时间:2023-09-11 12:11:16

Chapter 4 提升表达准确度,一开口就能说重点 Chapter 4 提升表达准确度,一开口就能说重点

“当你面临机遇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命运给你的时间并不多。”沃顿出身的日本语言教授斋藤孝对语言表达能力有自己的看法,“现代社会其实是由无数沟通行为所组成的,随着资讯的不断增多,我们正被迫在前所未有的海量语言中挣扎。在重要场合中,我们真正能够推销自己的时间仅有一分钟——甚至更少。”在这样的“一分钟”里,评断、舍弃一个人的速度也在瞬息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开口就能说重点,实在是很重要的能力”。

1.通透地了解对方

与人交谈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捕捉一些与对方深入谈话的灵感与信息。比如,我们到陌生朋友家里去做客,就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观察对方的家居环境,加强对对方的了解。我们可以从对方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布置设计中,判断出对方的经济状况、生活情趣、艺术修养格调等;从对方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及衣着表情中,判断出对方的性格、品德以及为人处事与待人接物方式;从对方家中案头摆放的书籍、墙上挂的艺术作品中,了解到对方的个人爱好、学习兴趣、审美情趣等。有了以上这些对对方的了解,我们就可以轻松自如地与对方进行交谈。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交谈对象:

(1)注意听者的心理

了解听者的心理,是掌握说话技巧的基础。我们只有在了解听者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在某个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能够打动听众的心,能使听众产生共鸣。

人的心理捉摸不定、较难把握,但是,在有些场合,人内心的东西又常通过各种方式外露。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掌握听众的心理和情感。譬如,在讲话时,听者发出嘘声,说明听众不喜欢那些话;如果听者两眼注视着你,说明你说话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如果听者左顾右盼,思想不集中,说明他心里可能很着急,但又出于尊敬而不忍离开。当然,有许多人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让它外露,但即使这样,也会露出蛛丝马迹。

(2)注意听者的身份和地位

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在说话的时候不考虑彼此的身份。不分对象、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都用一样的口气说话,是一种幼稚无知的表现。虽然身份不同不会妨碍人际交流,比如,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于有名气地位的人等,不必表现得屈从、逢迎,但在言谈举止上有必要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则不宜太过随便,尤其在公众场合,说话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者的身份差别。

地位,是个人在团体组织中担负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口才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3)注意听者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性格骄傲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性格谦虚谨慎的人。

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人,和他们说话时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比如:他喜欢婉转的,就说流利的话;他喜欢亢直的,就说激切的话;他喜欢有学问的,就说高远的话;他喜欢家常的,就说浅近的话;他喜欢诚恳的,就说朴实的话。说话方式与对方性格相投,自能一拍即合。

(4)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说话要考虑感情、褒贬、民族、时代、地域等问题,不可大意。我们说某人“壮得像头牛”,英语则说“壮得像匹马”,就是语言习惯的问题。

有位牧师,想翻译《圣经》给非洲居民读,可是译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白”的时候,难题就出现了。因为热带的居民,根本...

把“罪恶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白”译成“罪恶可以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白”,正是考虑到了对方的语言习惯。

(5)顾及对方的兴趣爱好

有个蛋糕商一直试着将蛋糕卖到纽约某家酒店,可连续4年都失败了,最后蛋糕商决定改变策略。他打听到酒店经理是“美国招待者协会”的主席,于是不论该协会在何处举行活动,他都必定去出席。在一次活动中,蛋糕商遇到了这位酒店经理,便和他谈论起“招待者协会”的话题,这一下打开了经理的话匣子,跟平时的冷截然相反。经理在与蛋糕商告别之前,“卖”给了他一张协会的会员证。蛋糕商只字未提蛋糕销售之事。几天以后,酒店的采购部主动打电话要蛋糕商送蛋糕样品和价格单。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加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说话时,需要顾及对方对事物的兴趣,顺着他的心理倾向,如对一位潜心研究学问的学者就不能谈“股票”“生意经”;对一位经商的人就不能谈“治学之道”。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勇于开拓创造的人,喜欢听事业、工作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生活困难、穷困潦倒的人喜欢听到扶贫济困、发财致富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奋点”,兴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交谈,可以激发出话题焦点的“火花”,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

在与人进行交谈前,一定要先搞清楚对方的情况。如果没有对你的谈话对象做全面深入的了解的话,那么你就很难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甚至完全背离说话的目的。总之,在与别人进行交谈时要想把话说透,你就要熟悉了解对方。只有如此,你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与对方进行交谈的沟通方式。

2.控制说话节奏,让听者准确接收到重要信息

如果希望自己说话别人爱听、愿意听,你需要控制好自己说话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对于清晰明确地表达意思也是很重要的,不适当的说话节奏会令人误解言语的含义,甚至还能影响听众的情绪。

通常情况下,若一个人的说话节奏加快,会使人感觉急促;若一个人的说话节奏放慢,会使人感觉舒缓;若一个人说话节奏过慢,会使人感觉压抑。因此,若想听者准确接受到你想表达的意思,应当恰当地控制说话的节奏。

一位资深的语言学教授举办写作知识讲座,很多同学都慕名前来。当说到细节描写的技巧时,教授这样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拿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何不同?”

不一会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都小声谈论起来,有的询问他人回宿舍开门时的动作,有的还故意把钥匙找出来,想要回忆一下自己平时的动作。

教授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几分钟后才让他们静下来,开口道:“我曾经观察过,大多数的女生回宿舍时,还在上楼梯时,就开始在书包里找钥匙。有些女生等走到了宿舍门口,便掏出一大串钥匙,随便捏住一把往锁孔里塞,由于感觉经由习惯而来,她们通常能够摸到正确的那把。男生又是如何呢?大部分男生都有这种经验吧,通常匆忙跑回宿舍,抬脚就踹,或者拍门看有没有人在,发觉真的没人了,才想起要找钥匙开门。但往往从书包摸到了裤袋,好不容易找到了钥匙串,还把宿舍钥匙给摸错了。”

说到这里,大学生们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位教授顿了顿,等他们笑完,才说道:“像这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就是细节,将不同人找钥匙的动作描述出来,正是细节描写。要想把握好细节描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进行细致的观察。”

他的讲座能够达到如此好的效果,是因为懂得掌握说话的节奏,巧妙地利用几次停顿,设下悬念,最后才抛出内容要点。可见,把握好说话的节奏,可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给听众留下更深的印象。

把握好说话的节奏,能够增加声音的感染力,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度。掌握好说话节奏的最高境界就是说话自然流畅,并有恰当的停顿。停顿并不意味着讲话磕绊,我们可以利用停顿展开新的思路,或者从一个内容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一位下班的白领在车上碰见住在隔壁的两个学生,三个人闲聊起来。

这两个学生不久前刚看了美国职业篮球比赛,白领也喜欢篮球,便问他们:“这场比赛是谁赢了?”

其中一个笑着回答说:“嘿,骑士队大败热火队获得冠军。”

白领听了有些不解,这个学生因为说得太快没有停顿,因此这句话听着很有歧义,到底是骑士队打败了热火队、骑士队获得了冠军,还是骑士队大败,热火队获得了冠军呢?

虽然他打从心底认为骑士队赢了,但还是不确定。他不好意思再问同一个人,只好转头问另一位学生,这位学生说话有很明显的节奏感,他说:“骑士队大败热火队,赢了!”

我们表述一件事情,如果语速太快,不仅会给听者造成紧张和焦虑的感觉,还会使自己的思路跟不上语速,从而导致有些语言表达得模糊不清,使他人无法听懂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果语速过慢,则会让听者认为你反应迟钝或过于谨慎,使别人感到压抑。

怎样能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呢?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重要的是你要掌握好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停顿,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1)放慢速度

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在说话时放慢速度呢?当你有事要特别强调时,当你说到一件严肃庄重的事情时,当你需要控制激动的情绪时,当某件事令你义愤填膺时,当某件事令你生疑或好奇时,当你需要对听者传递详细数据、人名、地名这类信息时……这些情况下都应当放慢速度,让听众有时间记忆。

(2)加快速度

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加快语速呢?当你说的是件众所周知的事情时,当这件事不太重要时,当故事进入高潮阶段时,当你无法控制感情时,当你需要加重语言气势时……可以适当加快语速。

(3)适当停顿

停顿是说话时必须注意的,特别是当我们需要断句时,一定要注意停顿,否则很可能产生歧义。通常停顿半秒至1秒,就能够引起听者的注意。毫不停顿或停顿时间太长,都会影响听者的理解和感觉。

节奏总是和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有关,说话者的心理变化,会反映在说话节奏的改变上,另外,情绪的变化与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说话节奏的改变。控制说话节奏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理解节奏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正确控制说话时的具体节奏,通过节奏来表达感情,那么一定会提高听者接收信息的效果。

3.好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达意

在社交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社交的语言要简洁、精练,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浪费别人的时光。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使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很多人对领导部门开长会的不良作风大有看法,还送其一个雅号为“马拉松会议”。此类会议往往有这样的特征:开会前议题不明确、开会时中心不突出、议论问题不着边际,仿佛不长篇大论就显示不了水平似的。而这样的会议往往效果极差!

高尔基曾说:“简洁的语言中有着最伟大的哲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不喜欢那些穿靴戴帽的话。说话要达到简洁、明快,就要千锤百炼,使自己的词汇富足、思路清晰。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话说多了反而会造成混淆和失误。

乔治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亨,资产近10亿美元。某年他与商业伙伴戴维从加州飞往中国某大城市寻找合作伙伴,准备投资建厂。3天后,乔治坐到了谈判桌前,谈判对象是中国某一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精明能干,通晓市场行情,令乔治颇为欣赏。

听了这位领导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乔治感到似乎已经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正准备签约时,忽听这位领导又颇为自豪地侃侃而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润700多万元,实力绝对雄厚。”

听到这儿,乔治暗暗地掐指一算:700万元折成美元才100余万,2000多人一年才赚这么点儿钱?而且,这位领导居然还十分自豪和满意。这令乔治非常失望,离自己预定的利润目标差距太大了。如果让这位领导经营的话,是很难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于是乔治决定终止合作谈判。

试想一下,假若那位领导不说最后那句沾沾自喜的话,谈判也许会以另一种结局而告终。这句画蛇添足的话,不仅暴露出他自身的弱点,而且令外商撤回了投资意向,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有的人习惯于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但又词不达意、语无伦次,让人听而生厌;有的人喜欢夸大其词、侃侃而谈,说话不留余地,没有分寸。二者都容易造成画蛇添足的恶果。因此,建议你“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文思敏捷的法国作家福楼拜,堪称锤炼语言的楷模。他思潮奔涌,常常夜不能寐——“文句在我脑子里像罗马皇帝的辇车一样驶去,我就被它们震动和轰响的声音惊醒”。他在游泳时,也在斟酌字句。有篇文章的转折之处仅有8行,他却费了3天。有一次,他为了寻找恰当的四五句话,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福楼拜为锤炼书面语言呕心沥血,因而其文字之简练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人们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对方更快地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往往使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有人做过统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说仅仅1260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总统就职演说仅有985字;总统就职演说最短的是1793年华盛顿的演说,仅135字;林肯著名的葛提斯堡演说只有10个句子,约600字。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为简练,仅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第二句是“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第三句是“谢谢大家”。

在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人们在目睹国际影星风采时,也洗耳恭听获奖者的精彩致辞。颁奖仪式明确规定获奖者讲话时间不得超过45秒钟。一旦超过便红灯警告,乐队也奏起《请君下台》的乐曲。1917年喜剧大师卓别林获得奥斯卡荣誉,他仅说了一句话:“此刻,言语是多么多余,多么无力”,却巧妙地表达了感情,征服了人心。

在当众说话时,我们要学会长话短说,要筛选、过滤出最精辟的、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词句,尽可能以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深刻的内涵。那么如何使语言变得凝练呢?

(1)抓住关键点

说话能打动听众,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听众最喜欢的是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不卖关子。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无论交谈还是演讲,我们都应该在“简洁”二字上多下功夫,先找出想要表达的关键点,然后剔除冗繁多余的内容。

(2)要避免堆砌

叠床架屋的词语既浪费文字又不增加信息量,反而“点到即止”的话语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冗长累赘的观点及事例,不仅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且会让听者无法明确重点。因此,讲话前最好先梳理出大致的脉络,有条理、有顺序地叙述。

(3)多用短语、短句

讲话中的短语、短句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长篇大论中的长句凝练成短语、短句,往往更显得精悍有力。例如,联合国开会,每人发言都有限时,所以大家的发言稿内容一般都用短句,讲得少些、短些、精练些,照样能赢得掌声。

曾有句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际上,我们应该改成:“有话则短,无话则不讲”。语言简短精练,并不说明你对发言不重视,反而能显出你的水平。短小些、精粹些,这在当今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更受人欢迎,而冗长的讲话必将逐渐被淘汰。

4.明确说话的“目的”与“期待”

语言,不只是一种社交上的工具,也不只是互相认识和了解的手段,它还有一定的目的和期待存在。例如,林肯的解放黑奴的谈话,目的是动员美国人民为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而斗争,期待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物理学家霍金发表的学术报告,目的是宣传他的科学发现,期待让社会接受其正确观点,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目的和期待的言论,毫无意义。

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以展示自己的兴趣、见解、才能,进而引起别人的重视,改变自己一生的道路。例如,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介绍人是戴维爵士,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谈话。

戴维:“很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可能被打断。不过你还算幸运,此时此刻仪器没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笔记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没有说明在哪里上的大学。”

法拉第:“我没有上过大学,先生。”

戴维:“噢?但你做的笔记说明你显然是理解这一切的,这又怎样解释呢?”

法拉第:“我尽可能去学习一切知识,我还在自己房间里建立了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我很感动。不过,你可能因为没到实验室中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儿来。科学太艰苦,要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好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啊。”

戴维:“哈哈,你在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我在实验中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炸痛,让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过,但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这段对话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饶有趣味。戴维爵士所强调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要付出伤残或牺牲的代价,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对知识强烈渴望、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谈话结束后,戴维破例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后来,有人要戴维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他在最后写道:“最大的贡献——从一句话中发现了法拉第。”假如当初他们俩一个强调学历,另一个贪图金钱,那结果肯定是另一番情形了。

如何让对方在知道信息后,做出理解、回馈或者采取行动,其关键则有赖于明确说话的目的与期待的反应,明确了这两点,才能够让对方在听完你的陈述以后,做出符合你期望的行动。

说话的目的与期待决定了任何一次谈话都有一个中心意思,这就是主旨。主旨明确了,才能解决说话的集中性、连续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因而,日常说话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明确目的与期待。我们平时说话的目的与期待大致有6种类型:

(1)告知

告知就是告诉某人某件事情,让对方知道即可,并不需要得到什么反馈。比如,公司宣布管理层的人事变动或公布年度财务报表,他们的目的仅仅只是通告这一信息,让员工了解公司的最新动态,明确公司的财务状况。

告知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取信息,并从这些消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因此,告知通常简短精要,只需要把事实描述清楚,使听者了解全部内容即可。

(2)指导

指导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那么简单,通常还需要听者反馈接受信息的效果。比如,教师讲述某项教学内容后,还要让学员详细了解该知识点的意义和作用,并让学生运用到实际当中。指导带有一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你需要面对听者的疑问并对此进行解答,期待对方能够真正地了解并掌握信息。

(3)娱乐

诙谐幽默话语的目的在于调节紧张的气氛,放松人们的身心,因此广受欢迎。当我们传递信息时,有意加入一些轻松、活泼的元素,会使听者更乐于接受。比如,当你的丈夫抱怨你花钱大手大脚时,你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赚的钱比太太花得多;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找到这样的男人。”这样生动活泼的语言在增添笑意的同时,还会促进双方产生真挚热忱的感情。

(4)激励

激励话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潜力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朝着自己的目标采取行动。比如,你的朋友工作不顺心,你不妨鼓励他:“每个年轻人都要经过历练,经历过后工作自然会顺风顺水。”你当然也可以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故事,只要让他重新振作,忘掉不愉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那么你鼓励的目的就达到了。

(5)刺激

激励是从积极和正面去影响一个人,而刺激却是通过施加压力去改变一个人的状态。当一个人受到挫折而意志消沉时,普通的鼓励话也许起不到什么作用,你不妨向他施加压力,告诉他:“如果你就这样消沉下去,那么很可能终生碌碌无为。”或者告诉他:“你若是积极行动起来,还可能改变现状。但是现在这种状态,只能将自己变得浑浑噩噩。”刺激的话更能让一个颓废的人看清自己的现状与未来,在某些情况下,比激励话更起作用。

(6)说服

我们经常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听到如“爱护环境,绿色出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样的宣传,这类宣传的目的是用道理和情感来说服听者,说服的目的就是争取听众的认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科学理论、事实证据和实践结果。

明确了说话的目的与期待后,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语言。比如,我们举行一个有关数字化教学的讲座,总体目标是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具体目标则是指导学生应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目标制定得越具体,你的讲话就能越有说服力。

沟通不是信口开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的沟通都是有明确目标的。不管是为了解决矛盾、说服教育,或是请求帮助、答疑解惑,还是为了谈判合作、寻求意见,只要明确沟通目的,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说话并获得预期效果。

5.运用沟通要素,把事情说得更清楚

沃顿商学院谈判与沟通专家马歇尔·麦耶在自己的专业沟通力论文中提到,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讲的人说了很多、听的人却听不懂”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资料不充足,而是谈话中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沟通不同于闲聊,闲聊可以谈天说地,不需要单一的主题,而沟通却不同,沟通的目的是解决某个问题,因此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最好在一开始便明确主题。比如,我们可以说:“我请你来的目的是……”这样,沟通双方都有了心理准备,沟通起来便会更加顺畅。

经理:“詹姆斯,公司最近的业绩如何?”

詹姆斯:“很不错,公司最近一季度的销售额度高达300万美元,营业利益为60万美元,昨天股票收盘价格为88美元。”

经理:“所以呢?”

詹姆斯:“啊?是……好像还存在损失部分,扣除税额以后,其利润约为25万美元。”

经理:“哦,所以呢?”

詹姆斯:“啊!还有……公司利益收入为25万美元,销售成本为……”

经理:“我是问你,它的业绩怎么样,好还是不好?”

詹姆斯:“哦!是……似乎有很大幅度的回升。”

经理:“好了,有上升,我知道了!”

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一幕之后,都替詹姆斯捏了一把汗。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常会见到这种人,他们前期准备充分,回答的内容也非常详尽,但在我们听来却总是没有说到重点上,其讲了一堆,但听的人依然一头雾水,令人忍不住想要翻白眼:“请问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所谓的工作,说穿了就是一连串与他人的沟通,通过交换信息,进而或让对方同意,或得到某些建议,或引发接下来的行动。因此,不管是多么复杂的企划、报告或者讨论,所有的信息沟通,都可以立足于以下几个部分来完成。

(1)明确信息沟通五要素

信息沟通五要素为:说者、听者、主题、解答、期望的反应。

对话是双方信息的交流,因此必然包括说的一方与听的一方。而在两者间彼此传达的,则是沟通的“主题”。例如,类似于“新市场开发”的商业问题或者“如何解决孩子上学问题”的生活问题。而针对主题的说明,则是“解答”,这一解答,如果是报告,则是报告书内容;如果是企划案,则是提案内容。“主题与其相关解答”是沟通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仅有这些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积极而有效的商业沟通。马歇尔强调,唯有同时传达出“期待的反应”,表达自己希望对方在得知信息以后做出哪些行动,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对话目的。

比如,管理者在看完报告书以后,应该说出自己的期望:“尽早实行报告中的对策。”客户在听完业务员的介绍以后会表示:“是否可以进行新服务的详细演示?”而母亲在听完孩子的抱怨以后会提出:“如果你这个月每天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我便会给你买一件你想要的玩具。”详细地说清楚自己的期望,才可以顺利地带来更好的沟通结果,使对话与事情都可以继续向前推进。

(2)讲清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想要说明的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件,那么,你需要先将该事件的背景讲清楚,只有将来龙去脉说清楚,让对方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他才会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

比如,你可以一听就记住一个句子,是因为你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但是如果将十几个随机的词语摆在你面前,比如,山羊、跑、飞、怎么、到、工人、绝不、热、了不起、鸭子,你是很难记住的。但是,一个意思连贯、由10个词组成的句子却很容易记住。如:“一个女孩在图书馆二楼的角落里读童话书。”这个句子容易记,是因为你理解词语的顺序,也明白它们之间上下文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不说背景而直接介绍具体的细节,就好比要拼起一盒拼图,却没有参考图样一般。没有超强理解力的人通常很难看到事情的全貌。

(3)强调你相信他们

无数研究证明了“强调期望”的威力,比如以下案例:

●事先告诉一群孩子,他们肯定会在英语考试中考得很差,结果真的如此。

●将装配工人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说这个任务又难又复杂,对另一组说任务非常简单,结果前一组工人的效率不如第二组。

●让成年人做一组相当复杂的迷宫游戏,却告诉他们这是小学难度的,结果他们会完成得更快。

在对信息的理解与后续表现上,我们自己设定的期望与他人的期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期望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你可以在讲述的过程中积极地鼓励他,表示你希望他明白,而且这些并不难理解。这会增加他主动理解与吸收信息的积极性。当你能够遵循这些方法时,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更轻松地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了。

(4)达成一个协议

沟通结束以后一定要形成一个双方或者多方都共同承认的一个协议,只有形成了这个协议才叫作完成了一次沟通。如果没有达成为协议,那么这次就不能称之为沟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常见到大家一起沟通过了,但是最后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协议,大家就各自去工作了。由于对沟通的内容理解不同,又没有达成协议,最终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双方又增添了很多矛盾。

在沟通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这样的话来总结:“非常感谢你,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现在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你看是这样的一个协议吗?”这是沟通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在沟通结束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来做总结,这也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沟通行为。

(5)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沟通的内容不仅仅是信息,还包括着更加重要的思想和情感。那么信息、思想和情感哪一个更容易沟通呢?是信息。例如:今天几点钟起床?现在是几点了?几点钟开会?往前走多少米?这样的信息是非常容易沟通的。而思想和情感是不太容易沟通的。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很多障碍使思想和情感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沟通。事实上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传递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而信息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的内容。

提升口才能力的目的在于,使沟通中的双方能够在知道信息后,更好地理解、回馈并采取行动。要想使沟通达到较好的效果,则有赖于明确沟通的几项要素,这样才能让对方在听完你的陈述后,做出符合你期望的行动。

6.让事实站出来说话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的军队入侵并占领了奥地利。犹太人受到迫害。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犹太人,他的朋友琼斯劝说他赶快出国,以躲避这场浩劫。但弗洛伊德不同意,他说:“这种时候,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否则,这和临阵脱逃的士兵有什么两样。”

弗洛伊德的爱国之心固然可嘉,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想问题确实有点书呆子气,脱离实际了。这时如果琼斯说他:“你怎么这么迂腐,不开窍!”不仅无济于事,还会引起他的反感,让他越发固执己见。

好在琼斯是个善于说理的人。他说:“教授,您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当‘泰坦尼克号’客轮的锅炉爆炸的时候,有一名船员被气浪掀到了海里。后来有人问他:‘你是什么时候离开轮船的?’他自豪地回答:‘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轮船,是轮船离开了我。’”

弗洛伊德心领神会,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让我再考虑一下吧。谢谢你。亲爱的朋友。”随后,他很快出国避难。这真是四两压千斤,一个小故事一下子让他开窍了!

事实与道理相比,确实更具体可感,具有说服力。但在具体的说服中,应当针对对方的症结所在,选取具有类比性的事实来体现说理的意图。所谓类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在类型、性质和某些特征上相类似可比较的对应关系。

正是这种类似可比的事实才能促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进行逻辑推理。水手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轮船,是轮船离开了我。”这就启发了弗洛伊德的想法:不是我要脱离祖国,而是国家被法西斯控制,已经离开了我。因而他便打消了原先的顾虑,这就是用事实进行类比推理的威力。

说话要做到“言之有据”,就是要有事实依据,不能随心所欲、捕风捉影,口没遮拦,乱讲一气。如同打官司需要人证物证、借贷需要抵押凭证、申请项目需要可行性报告一样,说话要想让人信服,也必须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能空洞地说表象,这就是言之有据。

有一位叫萝拉的白领,刚刚到公司行政部门工作不久,就赶上了分公司大装修。这么重大的项目,财政预算是很重要的。萝拉的上级主管出于某种原因,没有把正确的预算申报上去,结果上面大领导追究到了萝拉头上。

如果她是业务不过关的人,恐怕突然就被吓傻了,幸亏萝拉训练有素,对手头工作应对自如。总经理问到她的时候,每一项的开支预算她都烂熟于心,熟练而自然地将一项项数据作了汇报,总经理不得不从心里佩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职员。正是这件事让萝拉开始显山露水,逐步在公司站稳了脚跟。

很多人在社交场合里有良好的信誉和口碑,这不是靠宣传得来的,而是因为他们每次行动、每个计划都有科学的依据为依托,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他们不会道听途说,一定要眼见为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不会以零零散散的资料信息为依据,必定整理出完整系统的材料作为参考;他们能够打破头脑中固有的老印象、老模式,从实际出发,从新情况出发,所以能够让人信服。时间长了,他们就是社交圈里的权威、龙头。

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再高明的道理,如果没有事实做支撑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巧言善变的人,都注重讲事实与摆道理相结合。许多问题在理论上争来争去,怎么都纠缠不清,一旦拿出事实来,就会让人无可辩解。

身处各种社交圈中,总免不了给人提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后如果不出现问题,效果很好,对方不一定会记得并感谢你;可一旦出现了问题,对方多半会把责任推到你头上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出现,我们应该在张嘴之前为自己准备好充分的证据,或是事实,或是数据,等等。只要能够证明你不是胡乱建议的,就可以。

用事实说话,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事实说话,不等于简单的事实罗列。而应该选取最能反映本质,最能体现主题,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说服人和打动人的事实,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在用事实说话时,我们可以把两个或者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让我们的观点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3)选择事实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说太多的事实证据会让我们的语言变得冗长,听者不容易从中获得重点。我们只需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事实,说清、说深、说透即可,同时注意选取事实的完整性,切忌断章取义。

说服的力量源于铁的事实,因此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在现实生活中的说理,人们都是说一些听来的事情,因而我们在用事实说话时,最好是善于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说话,因为亲身经历的事实比间接得来的事实更有说服力,也更亲切自然。

要想让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赢得人心,你不妨讲一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自己的经历是出于真实情感,所以也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例如,最难为情的事、最美好的回忆、第一次遇见自己伴侣时的情景等。这些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当谈论这些话题时,人们能从中获得乐趣。自己的特殊经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东西。这种独特一般都能吸引听众的耳朵,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进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7.以讨论问题的姿态,避开无谓的争论

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罗伯特·格尔根最辉煌的谈判成果,是他曾经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中五大美国本土企业的谈判代表,与世界各地最出色的精英谈判团队进行过会谈,而他在整个谈判中起到的最大作用就在于,让队员们意识到,哪些时候他们不需要争论。

离开谈判桌,罗伯特秉承的是同样的行事准则:争吵是一种浪费,至少它是时间与精力的误用,所有人都应该更清晰地看到,有些事情是不值得去争论的。

罗伯特与一位政府稽查员因为一项5万美元的账单引发的问题争辩了1个小时之久。罗伯特声称这笔5万美元的款项确实是一笔死账,永远收不回来,当然不应该纳税。“死账?胡说!”稽查员反对说,“这笔钱必须纳税。”

看着稽查员冷淡、傲慢而且固执的神态,罗伯特意识到争辩得越久、越激烈,这位稽查员可能越顽固,他决定避免争论,改变话题,给他一些赞赏。

于是,罗伯特真诚地对这个稽查员说:“我想这件事情与您必须要作出的决定相比,应该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曾经研究过税收的问题,但我只是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而您是从工作经验中得到的。我有时愿意从事像您这样的工作,这种工作可以教会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听完罗伯特的话,那个稽查员从椅子上挺起身来,讲了很多关于他工作的话,以及他所发现的巧妙舞弊的方法。他的声调渐渐地变得友善,片刻之后他又讲起他的孩子来,当他走的时候,他告诉罗伯特要再考虑那个问题,在几天之内给他答复。3天之后,他到罗伯特的办公室里告诉他,他已经决定按照所填报的税目办理。

事实上,争辩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寻求真理。所以,只要我们不怕吃亏,不做无益的争论,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去与人探讨,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罗伯特就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天下只有一种可以让你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在对话过程中,如果你开始争论就表示你已经失去了控制——争论不是讨论,讨论会使你接受更多元化的看法,但争论却会让你陷入无穷的自大,你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坚持自己是绝对正确的。

导致你个人影响力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过度地期待在讨论中获得胜利。

(1)想赢其实是将口才当成了武器

想赢其实是将口才当成了武器,更是用战争的眼光看待讨论。当你开始与他人争论时,其实你已经唤起了对方的斗志——他与你作战的斗志,也就是说,你用言语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而不是增加了一个朋友。

一旦讨论演变成了战争,双方关注的焦点将不再是对与错,而是不择手段地获胜:没有人希望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因为争论本身就是一较高低的战争。这是嘴上的生死战,没有人想在战场上“牺牲”!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战果如何,你都再难获得对方的好感。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无谓的争论。

争论中没有胜利者,就算你以足够严谨的观点将对方攻击得体无完肤,也并不会增强你在人群中的影响力,相反,胜利令你扬扬自得,而你的争辩对象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怨恨只会为你的影响力带来负面影响。

(2)当明确是自己的错误时,不为自己辩解

假如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你拿起话筒,对方连串牢骚立即涌入耳中:“两天前我就让你们的员工将设计稿发到我的邮箱了,怎么现在还没有收到?你们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

你不需要解释说,负责此事的工作人员因病请假了——即使这是出自于善意,对方也会认为你是在找借口。如果对方抱怨的事情的确有充分的理由,请不要再多费心思与口水去解释,相反,你应该承认对方抱怨得有理,并在致歉后洽谈解决办法:“您说得很对,很抱歉影响了您的工作,请告诉我您的邮箱地址,我会在5分钟内亲自发邮件给您。”

告诉对方你很抱歉并不等于你在自认有错,这只是承认对方的困境,并借此消除抱怨,然后再将目标置于可行措施而不去纠缠未做之事,你便可在失误酿成大错以前做出补救,而你原本有可能受损的个人影响力在此期间也将得到补救。

(3)学会认可他人

当你碰到了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你应该有自己的打算:“有关这一点,我能不能在无关大局与原则的范围中让步呢?”有时候,如果话题只是哪个餐馆的饭更好吃、哪个明星更迷人时,你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主见暂时放起来。这些隶属于私人领域的话题实在不值得你去树敌,你只需私下坚持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就可以了。

喜欢争论的人往往拥有自尊自大的特点,避免与此类人争论的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管他的意见是可笑的、愚笨的,还是浅薄的,你都应该尝试着礼貌地回应他,赞同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与聪明,因为这样的人只认可赞同他们的人。

(4)优雅地撤退

几乎在所有的意见冲突场合中,双方的观点都存在某些合理之处,所以在那些原则性的讨论中,若你面临的是“没有赢家的争论”,各自保留意见是一种优雅的退却。当你发现,自己无法说服他人转变观点,而对方也不能说服你的情况下,你应及时停止争论。

一种行之有效的避免僵局的办法是,平和地告诉对方:“看起来我们所说的都有道理。”然后引向一个更安全的话题。比如,你与朋友讨论管教子女的问题时,讨论有激化成争吵的趋势。其实双方见解不完全一致并不意味着彼此对立,此时,你不妨说一句:“其实,我们想的都是一回事,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好。”这样的立场可以让你们立即摆脱对立的情绪,重新站在“父母”这一角度上寻找契合点。

而另一策略则是在未进入争论以前,便表明自己不想讨论此事的态度。这种态度应该被果断而广泛地运用在一些最容易引发“没有赢家的争论”中,比如,支持国货还是支持外国货?对于此类最容易引发“谁都有理但谁都无法说服对方”的话题,你应该在对方准备诱你说出观点之前,就大方地告诉对方:“这个话题真的很沉重,对了,你最近说要买的手机,买了吗?”

8.提出请求时,列好重点信息

“我希望你能工作更努力一些。”主管这样要求自己的职员。

“你们提出的理念如果能更契合现代生活会更好。”客户告诉设计公司说。

“在未来一年时间里,我们要做得比今年更好!”部门经理在动员大会上号召道。

……

这些话语看似清晰且充满了积极性,但它们在珍妮弗·E.贝尔教授看来并不合格。这位在沃顿商学院主讲“协商与纠纷解决”课程的人类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不管是从促进合作还是解决冲突的角度来说,抽象的语言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有一次,我为一对父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的过程中,父亲对年仅15岁的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难道这个要求过分吗?’但孩子却表现得并不理解他所说的‘责任感’。

“此时,我不得不请父亲说明,他的儿子到底要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于是,他向我解释了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最后,这位父亲总结道:‘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的实际意思是,他要听我的话,而不是固执己见。’

“他承认,即使是他的孩子真的很听话,也并不能说明他具有责任感。”

珍妮弗教授强调,这种“责任感”之所以无法被理解、被实践,关键在于它太过抽象。当你越是使用抽象语言表达愿望与请求,你的要求越有可能不被理解。但实际生活与工作中,请求被广泛地运用,如何更清晰地表达自我请求,便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你可能意识不到,这些都属于请求范畴:

●邀请

●教导

●需求或详述

●指示或指令

●命令或要求

其实,请求更像是一种请对方采取行动的邀请或命令,而且,它包括了一段“你想要什么、你何时想要它以及它为什么如此重要”的陈述。珍妮弗教授指出,之所以要包括这些要素,是因为它会强迫你考虑,你到底想要其他人做什么或者产出什么;同时,它也会为对方提供合适的信息,以协助他们更负责地回应——这对于那些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而言非常重要。

(1)表明你想要的是什么

正如珍妮弗教授所说的那样:“未提及时间的请求不是请求,而是愿望。”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珍妮弗教授在从事临床心理医生这一职业时,有很多人曾因为情绪低落而向她求助。后来,她发现,他们之所以感觉灰心或沮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对他人到底抱有怎样的期待,这使他们面临的问题复杂了起来。

知道你想要什么,并清楚地传达你所需要的,是请求的核心所在。职场上,你想要的常常是一件工作的完成,即一项成果、产品或结果。如果你对自己的请求有衡量标准的话,你便应该告诉对方,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比如,本团队应到月底达到200万元的销售额,一份涵盖了今年本部门客户外流数据、走向的调查报告等。

当结果复杂或是被要求的人员没有经验时,你很可能需要将工作具体细分成可管理的任务甚至是子任务,它们会结合成你想要的成果;当人员经验丰富时,你可能只需要提出你想要的成果,并让他们决定产生成果的特定方式。

(2)你什么时候要结果?给出与获得最后期限

最后期限是“请求”中一个效果宏大的条件:它不仅会产生紧迫性,增强个人责任承担,而且还会增加每一个人的确定感。因此,你应明确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你能够在在星期三下午3点以前将完整的企划案发到我的电子信箱中。”

如果你不知道何时想要结果,或者在你的计划中,这件事情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你也对它没有时间要求的话,那么,你可以询问对方:“你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件事情?”询问“何时”这一问题,能够将时间要素加入你的请求之中,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清晰你的请求,同时还能帮助对方规划他们的时间与其他资源。

(3)为什么那件事情要紧?人们需要知道来龙去脉

“把其他工作先放到一边,先完成这份文件!”

“请务必在下班前与××客户针对此问题进行细节上的沟通!”

当你提出此类特定请求时,如果你没有说出自己的理由是什么,那么,听到请求的人将只听到“任务”,而不是“机会”。

但对于那些怀有企图心的人来说,当他们了解到了请求的重要性,或是发现这一请求与重要的目标相关联时,他们会将工作做得更好。

因此,正如给予最后期限一样,如果情况允许,你应该让人们知道,你的请求为什么紧急、为什么必须要重视起来,这样可以帮助对方对事情有所了解,并调整自身任务的优先级架构。

(4)对方理解了吗?及时询问请求反馈

你的意思与他人的理解有时候可能是两回事。如果你无法确认对方是否已经明白,那么,你就需要得到反馈,这将确保对方准确地把握你的意思。

对于“明天上午9点请提交你的工作心得”这样标准明确而简单的请求,得到肯定回答便已经足够,但当要求复杂一些的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对方能够再一次表达他的理解,此时再问一句:“你现在了解我的意思了吗?”绝不算多余——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便有机会做出适当的补充。

对于这一提出请求的方式,珍妮弗教授总结为“3W”公式。

●What=你想要什么行动、成果或结果,包括所有详细的说明。

●When=何时是你想要它的到期日与时间。

●Why=为什么它对你、组织、被请求者或其他目标、情况重要。

当你的请求行动以“什么——何时——为什么”式沟通为架构时,你会发现,对方变得更可信、更负责任,而你也能够获得更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