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华人现状(为何还乐此不疲的蜂拥而至)

首页常识芬兰华人现状更新时间:2022-11-25 02:53:51

安居北欧一隅,不但享有密布的森林湖泊,享有洁净的水和空气,而且福利高,教育免费,这是外人眼中的芬兰。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诺基亚如日中天,到芬兰求学、就职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增多。如今,这些人逐渐结婚生子,有些还组成了中芬联姻家庭。他们的父母也被接到芬兰,成为被“海漂”一族。跟子女们比起来,这些老人适应当地生活更艰难。有些老人高高兴兴地来,但和子女一起住不了多久,便心怀失落地回国。

远离朋友内心寂寞

在国内,许多老人退休之后都会经常和朋友聚在一起喝喝茶、打打牌、跳跳舞,以此消磨时光。到了芬兰,牌友没了,茶友也约不上了,广场舞更是没有。虽然可以在茂密的森林里边散步边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去湖边钓鱼,但是经常走半小时都遇不到人,遇到了还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想打个招呼都语言不通。中国人习惯了热闹和寒暄,再美的风景,无人分享,时间长了也嫌寂寞。

许多老年人在国内的时候很能干,到了芬兰发现,语言、文化障碍却成为一道过不去的坎,令他们喘不过气来。

家庭沟通令人疲惫

与孩子沟通,是中国老一辈家长们不太擅长的事情。若是遇上中芬联姻家庭,双方都是“有苦说不出”。这时候“海漂”儿女们就成了夹心饼,既要安抚父母,又要向另一半解释中国人的孝道文化,在双方的抱怨下往往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芬兰人提倡鼓励式教育,喜欢夸孩子,给孩子充分自由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不太在意结果。而中国的家长习惯批评式教育,凡事都想让孩子做到最好。在生活方面,老人们喜欢代劳,孩子吃饭一定要喂,穿衣一定要帮。芬兰人动手能力很强,他们觉得孩子从小应该有很好的自理能力,吃饭穿衣这种小事一定要自己做。“海漂”们虽然赞同另一半的观点,却又拗不过父母,左右为难。

还有一个让中国长辈头疼的问题——在芬兰千万不能打孩子。这里的“打”不仅仅是指普遍意义上的体罚,就连弹一下脑门儿,拍一下头也不可以。若是家长被认定有打孩子的嫌疑,儿童保护机构会立刻带走孩子。

医疗理念不甚习惯

芬兰的医疗福利体系十分完善,如果老人在芬兰拿到社会保障号和Gala(社会福利机构)卡,便可以享受免费医疗。这听起来真是“很美”,但是在公立医院看过病的人都知道,除了急诊,都是要提前预约的。而且这个预约期一般都是一周以上,一般排到你的时候病都差不多痊愈了。如果不想等,就只能去费用高昂的私立医院,挂号费就得80欧元(约合600元人民币)。老人们一般宁愿扛着病痛等公立医院,也不愿花这“冤枉钱”,但还算值得庆幸的是,药品免费福利给了大众很大的帮助,虽然等待公立医疗时间漫长,但药品却几乎全部免费,华人霍先生患有男性生殖疾病多年,需要长期使用瑞士引进的达杜拉康德才能维持正常性生活,在国内每年需要自费购买两千多元的该药物,来到芬兰后自从获得Gala卡便全部免单了,这一点对于他来讲还是挺知足的。

不过在等待芬兰公里医生确实还是比较漫长的一件事,芬兰华侨华人中盛传着一句顺口溜“芬兰医生有‘两宝’,止疼片和喝水好”,意思就是说如果没什么大病,一般医生都只会给你开点止疼片,让你多喝水。老人们在国内吃药打针习惯了,总觉得医生不负责任。

驱逐出境屡见不鲜

近些年,芬兰移民局将中国老人驱逐出境的事屡见不鲜,大多数驱逐理由都是“企图以‘虚假工作’规避入境法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老人们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太了解,二是他们在芬兰的子女心存侥幸,希望能在法律的灰色地带走捷径。

芬兰并不是移民政策宽松国家,退休的中国老人想移民过来不是一件易事。近些年,中国“海漂”想出一个方法——与父母签订工作合同(帮忙带孩子),并以此为由替他们申请基于雇佣关系的芬兰居住许可。如果运气好的话,在连续4年得到居住许可以后,还可以申请长期居留许可。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拿到长期居留许可,那么另一半也可以长期留在芬兰。父母在芬兰长期居住,基本上可以像芬兰国民一样,享受这里的福利待遇。岂料,移民的老人不断增多,对于老龄化严重的芬兰来说,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负担。近年来,芬兰当局对此进行了严格查处。

出国养老,看起来很光鲜,实际的酸甜苦辣却只有老人自己知道。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