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长怎么才艺表演脱口秀(说脱口秀的大学老师张宇识)

首页常识没有特长怎么才艺表演脱口秀更新时间:2022-12-10 01:51:59

中央民族大学

去年7月份,张宇识调入民大任教,这意味着在他的人生履历表上将增添一个中央民族大学讲师的身份。

“我是北大博士毕业,很多人说我是学霸,我觉得我其实不仅是学霸,各方面都是霸。北大本科双学位、理学博士、优秀学生干部、影视编剧、会三种西洋乐器、能打跆拳道、青年科学家。 ”

穿着带有彩色涂鸦的黑T恤,张宇识站在《相声有新人》的舞台上,这段话已经成为他的固定开场白了。《我是科学家》这个节目是他参加第二轮比赛的前两天新写出的。虽说是新段子,但他表演得却很流畅,随着讲述内容的变化,他的脸上还会配合着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包袱接连地抖出,场内的气氛变得欢快起来。

“你现在能抓到一些热门的话题,但是你非常聪明在这个作品中植入了你最擅长的科学元素,这是你聪明过人之处;而且你最会利用自己的风格……”张国立在对战结束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相声有新人》节目上表演的两场科学脱口秀让张宇识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作为“理工哏”相声、科学脱口秀的创始人,他原创的科普相声作品被新华网官方微博发布,单部作品最高点击量达400余万次,并被《科技日报》等多家媒体及中国科技网首页“人物·故事”专栏报道。

每个人或许都有很多面,在不同的时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多重身份这一特点在张宇识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每一种身份都是张宇识,而每一种身份又都不能代表张宇识。而在众多的身份当中,民大老师或许是张宇识最喜欢的身份。

选择是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选择,来民大当一位老师对张宇识来说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将上课比作一场大型演出的张宇识一直以来对教学都很感兴趣,“比较愿意到高校工作,教学正好可以结合我的特长,可以把脱口秀的各种东西都结合起来。”

去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张宇识在查看各高校的招聘信息时恰好看到民大正在招聘老师就报了名。他正式调入民大则是在录制《相声有新人》第一期之后。当问到众多身份当中目前哪一个最重要时,张宇识选择了老师这个身份,“因为这个是主要工作,过程中当然也能结合一些脱口秀的东西,就重要程度来讲还是老师教学这块儿最重要。”

来到民大的一年多里,张宇识用“自由”这两个字概括了对民大的印象。不同于以往按部就班的工作,民大给了他比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他有机会去做一些自己擅长的项目。这一点让张宇识感到很开心,让他在从事喜欢的工作的同时还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他说现在自己特别珍惜民大这个可以自由发展的平台。现在的他白天做实验,晚上写脱口秀的稿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白天偏向于学术,晚上偏向于喜剧。”张宇识的教学工作将在下学期真正开展,但在此之前,张宇识已经设好了目标:“争取把这个课打造成一个文科生也爱听的课。”说这句话的时候,张宇识很认真。

“课堂其实也是一场大型演出,一次演三个小时。”

如今,张宇识的课还未出现在民大的公共选修课程中,但“文科生都喜欢听的课”这个说法听上去似乎很吸引人。“演出是调动观众情绪,上课就是调动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高兴起来,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并争取学到一些东西。”张宇识这么说到。

当谈起蒙曼老师时,张宇识笑着说“我当然希望能达到蒙曼老师的那个高度,但现在来看还是差得很远,我应该找机会去找蒙曼老师学习学习,而且在教学上,蒙曼老师肯定有她的经验。” 明了自己的目标与学习的榜样,在这场新的征程开始前,他已经在心中建好了路。

张宇识老师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一个人的际遇往往充满了巧合,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在不断地尝试之后,兜兜转转又回到兴趣的原点。

如果回到刚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张宇识或许从来都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自己将和科学脱口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大二分专业的那一年,他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微电子专业。大学的前三年,张宇识一边忙着各种学生工作事宜,一边准备着出国。因为北京大学没有通宵自习室,所以他经常和同学一起到学校对面的饭店自习。在方桌前摆好了资料,不知不觉学到半夜就饿了。充当学习桌的饭桌、半夜的月色还有伴随着充实的学习而来的饥饿感已经成为张宇识大学生活的独特记忆。

然而在大三暑假,他改变了出国的想法。“我去了美国一趟,做了两个月的暑期科研,觉得好像不太合适,国外属于适合你专心地做一件事,做学术,但我这属于兴趣比较多,想做很多事,在国外的话就没那么多机会,因为我想在多个方面都发展发展,所以后来就没有出国。”当回想起自己将脱口秀与科普结合起来的契机时,张宇识谈到在中科院电子所工作时他把国家政策编成相声,用脱口秀的方式讲党课。后来便萌生了将自己的专业与脱口秀结合的想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白天做科研,晚上就在家里写脱口秀的稿子。

张宇识真正地将科普与脱口秀结合是在去年年初,而对相声和评书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因为小时候的幼儿园在我们家楼下,我爸他也是在高校工作,家属楼一楼就是幼儿园,二楼就是我家,所以有时候中午的时候,我爸回家听评书,我在幼儿园就会隐约听到。”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宇识从小就对相声和评书很感兴趣,听得多了便慢慢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在联欢会上他会根据听的内容并结合班里发生的事情编一些类似的段子。

而评书也陪伴了张宇识整个青少年时期,小学跟着同桌一起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听,高中运动会的时候他会戴着耳机把这一天收音机里各时段的评书都听一遍。评书、脱口秀或者讲课,张宇识认为它们都是有共通性的,需要尽可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情绪来达到一些效果。张宇识从小就很喜欢这种表达形式,因而无论是站在舞台上的他还是站在讲台上的他都是幸福的。

实验中的张宇识

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张宇识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他知道如今的自己站在奔跑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

当问起是否觉得自己成功时,张宇识笑了笑,“我现在肯定是不算的,我这才刚刚是起步阶段。”如果说现在是张宇识事业的起步阶段,那《相声有新人》便是这个阶段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相声有新人》播出后,张宇识收获了不少粉丝。有一次张宇识坐出租车,司机说什么也不收钱。

而当初参加《相声有新人》,他的想法也很简单,“网络上讲了又没人看,我就想着借着这个大的平台进行科普。”深知自己的段子是脱口秀,“只能算广义的相声,而不是传统相声”,他本以为自己第一轮就会淘汰。“我觉得,郭老师在嘛,他本身肯定不会让脱口秀演员进的太多吧。”对于自己的成功晋级,他戏称“可能在设计的时候本来就没想让我淘汰,所以就让我第二轮又讲了一段。”而更意外的是,第一轮讲了一年左右的作品效果不如第二轮只准备了一天的作品。如今想来,原因在于“科学元素结合了生活中的内容”。

有人喜欢便有人质疑。《相声有新人》播出后也有不少人针对相声本身的定义展开了争论。在他看来,“相声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其实没什么可争的,保持自己的观点就行了。” 而对于节目来说,“争议多了看的人就多了”。而当问到他是否会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没有必要来争这个事,跟人讨论表达观点是好的,但是过多的争论就没有必要。”

这个在粉丝和观众们看来外表呆萌内心睿智的“各种霸”,在生活中却还是个“抑郁的喜剧演员”。“听说喜剧演员内心都比较抑郁。我其实幸福感也没有太高,我其实经常抑郁。”但与喜剧演员因为“观众不笑”而备受打击逐渐抑郁不同的是,张宇识的抑郁更多是焦虑,焦虑自己的“成果达不到”,目标达不到。至于说喜剧和脱口秀,刚刚起步的他倒是很淡然,“毕竟我不是靠这个吃饭嘛,如果演不好,以后再慢慢来呗。”

张宇识《相声有新人》,扫码可观看

“野心”是褒义词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但贵在明了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与未来。在一个容易迷茫的时代,张宇识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特质,因为足够了解自己,所以他似乎总能在多条道路中准确又果断地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一条。

“我觉得成功就是获得自己想要的吧。就是说你自己觉得自己成功就是成功,如果自己想要的不多,然后都获得到了就是成功;如果自己想要的多,然后又没有获得到,那就是不成功。我觉得是个人理解,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判。你自己觉得成功就是成功。”

在张宇识这里或许“野心”是一个褒义词。当问到想要的生活方式时,张宇识说“我是想要成果多的,影响力大的。如果你想过这样的生活就肯定安逸不了,就肯定会累。而且并不是你有了什么成就之后就可以轻松了。这条路是一条不归路,你会越来越累,肯定是这样,就是你成果多了,还会想更多,所以会更累。因为其实你小时候累的人,你长大后反而更累,因为他肯定总想追求成果啊之类的。”这大概可以看作是张宇识对自己的概括,而他也确实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在北大期间他先后从事了20余项学生工作,忙工作的同时也没有中断过学习,从本科开始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多篇第一作者论文及进行口头报告,并获得美国物理联合会旗下期刊年度最佳论文提名,他原创并拍摄情景喜剧《玩笑实验室》《红旗欢乐颂》被人民网首页、北京电视台等报道推荐。他坦言虽然劳累但也并不后悔这样过完自己的大学生活。

来到民大以后,他在准备日后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努力平衡着多个身份的事务。“每个时间段都有可以珍惜的平台。现在我也特别珍惜这个可以自由发展的平台。我现在其实也特别累,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安排,所以就会使劲挤这个时间。”因为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资源,所以张宇识时刻都保持着奋力追逐的状态。

张宇识毕业照

远方不在天边外

把理想与现实结合,并“逐渐往理想上面靠”,成为张宇识生活的方向。 虽然他把人生的奋斗比作打怪通关,但他却从来不玩游戏,甚至戏谑“我的观点里,除了打游戏之外都是正事”。 在访谈中他反复向我们强调珍惜时间、珍惜资源。“尽量多做一些事情,多学一些东西,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谈到未来是会选择专攻一个身份还是会选在在不同领域遍地开花,他的回答是“多种身份并行吧”。科普脱口秀演员、教师、科学家、编剧……这些标签将会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与他相伴。多重身份、多重责任,在他看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习惯。初中高中时期在学习之外,他还学习乐器、跆拳道;大学时期,除了学习还有各种社团和学生工作。而多年来,对于平衡不同工作,他认同不同的工作内容会占用自己的精力,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同时,张宇识还提到了“边际递减效应”这个规律。“科研很多时候不是你使劲做就能做出来的,有时候需要一些灵感啊、机会啊,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做个别的事,突然就有了灵感,换换脑子的感觉。这样的话,他或多或少会受一些影响并且影响不是很大。”为了使每一个事情都能做好,他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顺口溜“安排整体框架,时间紧凑规划。寻求合适方法,避免效率低下。”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张宇识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也会焦虑,有时候也会困惑“到底每一块花多大精力,不是很确定到底花大量时间在科研上还是花大量时间在科普上。”完不成自己当天的工作,他也会跟我们一样经常熬夜,“现在经常是2点睡,早上没事多睡会,有事就少睡,一般是6小时”。除此之外,他也会像我们一样,怀揣着一肚子梦想,却苦于缺乏“伯乐”,找不到机会。

如果站在当下的起点回顾从前,这一路张宇识奋斗着也疲惫着,但更多还是享受着努力过后的快乐。诗不必在远方,如果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明了自己要走的路,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前进,都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文章转载自《Minder志》,有修改

文字|熊 艳 崔艺璇

编辑|李谨彤

责编|王 毅

主编|李红亮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