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印度三剑客(印度到底是亲美还是亲俄)

首页常识为什么叫印度三剑客更新时间:2023-01-09 15:25:05

有些人在分析国际关系时往往简单粗暴地总结出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样的原则。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远不是一句简单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就能总结的: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同样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无不是以本国利益为导向的。近年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导致很多人以为印度和美国是盟友关系。

然而近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爆发以来印度却拒绝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被这件事惹得恼羞成怒的美国拜登政府甚至威胁要制裁印度。本来印度的官方表态只是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保持中立,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作所为却把印度推向了俄罗斯一边。印度人在得知拜登政府的制裁威胁、看到印度留学生遭受不公正对待之后把“支持普京”这样的言论顶上了美国热搜榜。

这件事传到我国以后不少网友对此留言评论:三哥这次终于......言下之意好像印度这次的行为有些出乎意料,甚至还有人说什么这是印度开始疏远西方国家转而向中、俄靠拢的节奏。我在这里再次强调国际关系的复杂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就能总结的。如果你充分了解印、美、俄三方的真实关系就一点不会觉得印度这次的行为有什么可值得意外的。

近年来印度与美国的关系越走越近的确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印度事实上从来都不是美国的盟友。近些年来我们国内一些自媒体把美印关系过分夸张宣传为一种盟友关系,同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忽视了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正是造成国内网友对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感觉意外的原因。其实过去这些年里印度在和美国越走越近的同时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

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就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事实上印度每年都会从俄罗斯进口大量武器装备。2020年6月24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时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几乎集体缺席,而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却带着印度三军仪仗队前往莫斯科参加了这次阅兵。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孤立俄罗斯时印度却公然跑来为俄罗斯站台。

美国和俄罗斯在地缘、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博弈竞争关系是人所共知的。像印度这样能与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战略对手同时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好像还真不多。如果你非要问印度究竟是更亲美还是更亲俄,那么我告诉你印度从来都是只亲自己。印度在外交上所奉行的是不结盟的理念策略。印度不会过分亲近任何一个国家,也同样不会刻意疏远某个国家,至于在特定的具体事件上靠近谁取决于印度自己的利益。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本来就是辩证的。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不是非黑即白的截然对立,而是阴阳调和的辩证统一。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世界万物是都具两面性,所以不论看什么问题都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习惯于用一根筋的态度看问题。比如用一句简单的“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总结国际关系就是典型的一根筋。

事实上像这样一根筋看待国际问题往往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如果我们根据“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样的逻辑就死活看不懂印度为什么能同时与美国和俄罗斯交好,然而真实的国际关系要远远比一句“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复杂得多。印度其实是一个有着强烈大国情结的国家:印度自诩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始终以大英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尽管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可印度却由此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旧上海英租界内的印度巡捕就自诩为仅次于英国主子的二等人,而上海本地人在他们眼中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三等人。当时英国自诩为称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印度人则认为自己同样享有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印度人以日不落帝国的大管家自居:尽管在英国主子面前低人一等,但在日不落帝国的统治体系中印度人的地位也就仅次于英国主子。事实上印度真正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正是由英国人塑造的。

古代印度其实更多只是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然而却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政治实体。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后才首次把一盘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正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就曾说过:“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个英国人而非印度人”。因此独立后的印度从领导人到国民几乎都以日不落帝国的继承者自居。

以日不落帝国继承者自居的印度始终认为自己应当和世界大国平起平坐。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印度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在尼赫鲁的设想中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大国,而继美、苏之后能真正登顶世界强国的只有中国和印度。纵观印度独立以来历代政府的执政理念几乎都秉承了尼赫鲁提出的这一宗旨。这种大国意识自然也会反映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上:以世界级大国自居的印度从独立伊始就带头搞“不结盟运动”。印度自独立以来外交政策就一直相当灵活。

印度始终拒绝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而是试图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使其得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左右逢源。印度独立之时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格局之下,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构筑的殖民体系自二战结束后就日渐坍塌,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这些新兴国家出于维护本国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愿卷入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决之中。

强调独立自主的不结盟运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一时期印度顺应了广大新兴国家的不结盟意愿以反殖民反霸权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迅速得到印度、缅甸等国的共同倡导。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提出了”不结盟“一词。

尼赫鲁在这次演说中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的基础。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发表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四年后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1961年9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在这次会议上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由此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鲁与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并称国际不结盟运动中的“三剑客”。冷战时期的印度试图以灵活的外交政策在大国博弈格局中坐收渔利。印度因此得以避免卷入到美苏之间的两极对抗中,反而得以成为美、苏竞相争取拉拢的对象。那时的印度在与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交好的同时与中国的关系也颇为密切,直到后来两国边境上摩擦日渐增多才使中印之间的关系出现转折。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南亚战略上更为倚重巴基斯坦,所以美印关系相对冷淡。整个50年代美国给印度提供的粮食和贷款援助极为有限,但这仍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粮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美印关系的冷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一时期苏印关系的密切:当时苏联需要在南亚寻求盟友以制衡美国,而印度则需要苏联的经济合作与援助。1952年12月印度与苏联签订了长期贸易协定。

尽管这一时期印度与苏联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印度却始终拒绝同苏联结成正式的盟友关系。印度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由始至终被定位成一种密切的非盟友关系。进入60年代后印度开始致力于同时与美、苏发展外交关系。整个冷战时期印度在处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关系时没公开加入任何阵营,但实际上印苏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远超过印美关系。

事实上印度的老对手巴基斯坦才是美国的盟友:1965年8月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时巴基斯坦的9个陆军师有5个是美国装备,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更是全部来自美国。这种大背景下印度在外交上与苏联走得更近也就不难理解了,然而印度却又不公开加入苏联阵营就为自己在外交上留下了回旋空间。第三次印巴战争前夕的1971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在新德里签订了为期20年的《印苏友好合作条约》。

这份条约不仅使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同时还规定了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该条约规定:签约双方保证不参加矛头针对另一方的任何军事同盟;避免对另一方的任何侵略,防止利用本国领土从事可能给另一方造成军事损害的任何行动;不向同另一方发生武装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受进攻或威胁时应立即共同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保证两国的和平安全。

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条约实际上具有军事同盟性质,因此是对不结盟立场的破坏。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拒绝承认这是对不结盟立场的背弃,只认为是在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处置。整个70年代期间苏联一面增加对印度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扩大两国贸易,一面大量向印度供应包括米格-29飞机在内的新式武器。在当时美苏对印度洋地区的争夺中印度被苏联视为重点拉拢对象。

尽管这一时期印度与苏联走得相对更近一些,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并非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印度从来不会把自己当成美国阵营或苏联的一员,而是把自己当成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大国。印度在与苏联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不与苏联正式结盟。这就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到了拉拢印度的希望。尽管美国与印度的老对手巴基斯坦是盟友,但美国并不愿将印度完全推向苏联阵营一方。

在冷战格局下美国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之后仍对印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巴基斯坦想趁机彻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然而美国出于自身的全球战略不愿在这时刺激印度倒向苏联阵营。美国的压制使巴基斯坦试图彻底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愿望落了空。在1965年8月至1966年1月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和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美国再次出于安抚印度的原因压制了巴基斯坦。

由此可见冷战期间印度实际上就已是美、苏双方争相拉拢的对象。当时印度与苏联的关系相对更为密切,但与美国的关系也并非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印度在外交上相对更侧重于苏联的这种状态直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就任总理后才得到改变:拉吉夫·甘地执政的80年代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在发生不利于苏联的变化,而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的相对缓和使印度对外国军事援助的需求逐渐减弱。

这一时期印度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拉吉夫·甘地鉴于这些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就将印度传统的政治优先外交转变为经济为主的外交。如果说在此之前印度在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中明显偏向于苏联的话,那么从这时起印度开始真正切实推行全方位外交:利用美苏之间的博弈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事实上这也是印度自独立以来的基本外交原则。

只不过在之前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印度从自身利益出发实际上是相对更偏向于苏联的。1985年6月拉吉夫·甘地访美期间向美国请求提供技术援助。最终两国同意延长科技合作协定。美国还表示有条件地同意向印度出售1台超级计算机,这是美国首次同意向西欧盟国之外的国家提供这种技术。美国还原则上同意向印度出售先进军事装备。美国企业家也表达了在印度增加投资的愿望。

拉吉夫·甘地称此次和美国达成的协议是”实质性伙伴关系的开端“。印度媒体称这次访问标志着印美合作进入了新时期。印度之前明显偏向于苏联的外交政策以此为标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不过印度在致力于深化发展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之时同样也重视维护与苏联的传统亲密关系:在拉吉夫·甘地的五年任期内他和苏联领导人之间的互访共有八次之多。

1985年5月拉吉夫·甘地访苏期间与苏联领导人签订了《2000年前印度共和国和苏联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合作基本方针协定》及《苏联和印度共和国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根据协议向印度提供10亿卢布的优惠贷款和一批先进的武器装备。1985年10月苏联同意向印度提供3台可用于原子能、国防和航天领域的高级计算机。1987年7月再次访问苏联的拉吉夫·甘地又签订了为期12年的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

到了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至此两大阵营对垒的格局不复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印度开始把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作为外交主攻方向之一:1991年印度总理拉奥第一次宣布自己的外交政策时就表示印度非常重视取得美国的支持。这年印度商业部长率领一批企业家访美,表示欢迎美国投资和扩大印美经济合作。1991年1月海湾战争期间印度同意美国战斗机在印度加油。

同年美国太平洋地区军事首脑和印度陆军参谋长互访,印度同意印美联合举行军事演习并加强军事合作。1993年财年美国援印金额比上一年增加27%达到了1.27亿美元。1995年1月美国商业部长R·布朗率一大型美国企业代表团访印并与印度签订了12项商业协议。同年2月美国能源部长H·奥利里访印期间签订了14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到1995年底美国已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

苏联的解体打断了印苏长期形成的亲密关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深陷经济泥潭,一时无暇顾及印度,因此导致这一时期印俄贸易急剧减少。这时极端缺乏外汇的俄罗斯要求印度以硬通货支付军火费用。这给印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过印俄双方都希望能继续保持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1993年1月2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印期间同拉奥总理签署了新的《印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以代替原来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新条约不再包括带有军事结盟性质的条款,而是更加强调经济合作与互利互惠。两国签署的9项协议一致同意在军事、经贸、科技、安全、航天等多领域发展合作关系。1994年6月底7月初拉奥回访俄罗斯期间与俄方发表共同宣言,随后俄罗斯总理、副总理、国防部长先后访印。印度还邀请俄罗斯参与印度兴建核电站和水电站的计划,请俄罗斯帮助改造由前苏联援建的机器制造和冶金工业企业。

曾几何时印度85%的海军装备、80%的空军装备和60%的陆军装备都来自苏联。印度希望保住自己主要的武器来源地,俄罗斯希望保住印度这个最大的武器顾主。1994年12月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印期间签订了《2000年前实施长期军事技术合作协定》:俄罗斯向印度出售包括S-300防空导弹系统、T-90坦克、苏-30战斗机在内的先进装备,还帮助印度改进米格-21、米格-29战斗机和T-72型坦克等武器装备。

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卡兰连续进行了5次核试验。核试验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制裁:停止对印度的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停止人道主义援助外的一切援助,停止向印度政府提供一切贷款和其他财政援助......美国之所以制裁印度其实是为了杀鸡儆猴——防止其他国家步印度的后尘,从而威胁到美国的核地位。然而不久之后美国的立场就开始逐渐软化了。

印度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美国的工商业资本家们不愿放弃这个巨大的市场。印度拥有核武器已成为既成事实,制裁并不能使印度屈服,只能使印度与美国日渐疏远,从而使美国丧失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启动重返亚太战略后印度就被美国视为自己在亚太地区遏制战略对手的一枚重要棋子,所以美国觉得有必要改善与印度的外交关系。2000年3月1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印。

这是20年来第一位美国总统访印,是两国关系升温的突破性进展。克林顿访印期间与印度签署了两国关系框架性文件《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同时还签署了总值达4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和融资协议,之后美国重启了一项2500万美元的援助项目。2000年9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美期间签订了在能源、电子商务和银行业方面5个合作项目的协议(总值达60亿美元)。

布什担任总统后美印关系更加密切起来:当布什宣布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后印度外交部在第二天就发兵声明表示支持。2001年7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访印,两国宣布重新举行防务政策小组会议。911事件后印度立即宣布在世界反恐斗争中站在美国一边。到了奥巴马执政时期随着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使印度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地位更加突显。

与美国越走越近的印度并没疏远与俄罗斯的关系。1990-1996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35亿美元的武器,每年的武器交易额达8亿美元且呈增长趋势。迄今为止俄制武器装备仍占印军总量的60%以上。印度陆军的T-90S主战坦克、空军的苏-30MKI战斗机、海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都是来自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印度在积极谋求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时也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使印度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为广阔的回旋空间:美国在加强与印度的合作关系时还是会有所保留的,从而以此作为控制施压的最后手段。印度可以从俄罗斯获得美国不愿给予的东西,同样反过来印度也会以美国作为牵制俄罗斯的力量。多年来俄罗斯和印度在国际社会上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和外交合作:两国在国家战略和地区问题上一直相互守望,而且俄罗斯一直都表示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17年7月6日上合组织在乌法峰会上决定启动印、巴两国加入上合组织的程序。众所周知上合组织是我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有关国一起合作的一个反恐反分裂的安全组织。印度之所以在2017年加入上合在相当程度上就有赖于俄罗斯的力推。印度这个南亚大国在俄罗斯眼中一直是国际政治事务中值得争取的对象。即使是在印俄关系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经贸合作在近年来也有所变化。

2006年3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访印期间设立了由两国商工部长主持的”印俄贸易与投资论坛“。同年11月辛格访俄期间双方确定到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100亿美元。2009年辛格再次访俄期间与俄方签署了6项经济合作协议,还确定在五年内把双边贸易额进一步提高到200亿美元的目标。俄、印两国还同意在核能、计算机软件、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医药卫生方面开展合作。

近年来印度不断强化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但印度并没完全抛开俄罗斯而倒入美国的怀抱。美国对印度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当然心有不满,但为了避免刺激印度彻底倒向俄罗斯只能选择默认。俄罗斯方面出于同样的原因也对印度与美国越走越近的客观现实予以默认。印度就这样得以在美、俄这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然而随着美俄关系的日趋紧张已使印度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面临困境。

长期以来美、俄都在竞相拉拢印度,而印度则始终同时与双方发展关系。过去美、俄两国都对此予以默认,但这次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开始明确要求印度先边站队。美国已厌倦了印度在自己与俄罗斯之间左右逢源的骑墙派外交风格。在2022年3月2日美国参议院举行的一场听证会说美国国务院负责南亚和中亚的副部长唐纳德·卢表示: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印度既然还在俄罗斯购买军火,那么是不是要对印度进行制裁呢?

美国这其实就是逼着印度在自己与俄罗斯之间选边站队: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就得疏远俄罗斯,要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就得承受美国的制裁,要想继续维持以前左右逢源的中立政策是不行的。美国的施压不仅没把印度拉拢到自己一方,反而适得其反将大多数印度人推向了对立面。在西方社交媒体封杀俄罗斯之后印度的网民、学者甚至是政客都在旗帜鲜明地支持俄罗斯。

由此可见印度这次之所以支持俄罗斯其实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印度本来仍想在美、俄之间继续保持中立,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出制裁威胁反而把印度推向了俄罗斯一边。可我们同意必须注意到表态支持俄罗斯的主要是印度的网民、学者。尽管也有一些印度政客表达了对俄罗斯的支持,但他们全都是以个人身份进行表态的。迄今为止印度官方的立场仍是不参与不介入美俄之间的争端。

印度的大国情结决定了这个国家不会与任何大国结成固定的盟友关系:印度的外交政策从来不是秉承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边站原则。美印关系其实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波折:早在1998年印度核试验以后美国就曾制裁过印度,可后来美国出于自己的亚太战略就主动缓和了与印度的关系。那么谁又能确保美国在未来不会随着自身战略利益的变化而再次拉拢印度呢?

印度现在表态支持俄罗斯只是对美国制裁威胁的一种反应。这并不表示印度放弃了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如果在未来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再次拉拢印度,那么印度就完全可能继续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俄、印三方关系早已经历了太多变化。如果仅仅因为印度现在一些网民、学者的表态就以为印度会疏远美国并进而放弃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还为时过早。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