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田和排闼表达了什么情感(给墙壁上题写了诗句)

首页常识护田和排闼表达了什么情感更新时间:2023-01-13 03:43:54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王安石乘船远行,当船只停泊在瓜洲渡口时,诗人放眼南望,看到长江南岸的京口与北岸的瓜洲相距很近,两地只隔着一条江水,于是他写下了前两句。

王安石又向南岸远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尽收眼底,于是他又写下了第三句“春风又到江南岸”,读完之后觉得这个“到”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

王安石觉得这几个字都不能很好地传情达意,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这个“绿”字瞬间就把春回江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从这个小故事里也能看出: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注重追求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在王安石的诗歌中,像《泊船瓜洲》这样注重锻字炼句,追求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诗歌不在少数。尤其在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中,遣词造句工整、用事贴切精准、对偶精炼,从而形成了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为“王荆公体”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在金陵东门之外,距离蒋山(又名钟山,即今紫金山)与城区各七里的地方,修了一所住宅,取名为“半山园”,作为安度晚年之所。他平日常骑一头驴子到蒋山游玩,身边只跟着一两个小书僮。

王安石和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和王安石的半山园毗邻而居的是一位隐者,这位隐者名叫杨骥,字德逢,别号湖阴先生

有一次,王安石到杨骥家里做客,当他来到杨骥的家里,看到主人干净整洁的居所和错落有致的庭院时,不觉为之赞叹。于是他诗兴大发,就在主人家的墙壁上题写了两首诗,诗题就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全诗中不仅写出了庭院、田野、山水的景色,也写出庭院主人湖阴先生的风采:他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儒雅人士。

王安石的这首诗整体构思精巧,结构安排独具匠心,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人文情怀,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一首代表作品。

诗的开头两句写湖阴先生庭院中的景色。大意是说:主人经常打扫门庭院落,院落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庭院内花圃中的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茅”,指茅屋;“檐”,指屋檐下的平台或走廊。“茅檐”本指茅草屋的屋檐,这里代指整个茅檐之下的门庭院落。

从开篇句“茅檐长扫净无苔”一句中可以看出,主人的院落很简朴,屋顶也是用茅草搭建的。虽然简朴,但是主人所居的院落却十分洁净,一眼望去,院中没有杂物堆放,也没有杂尘污迹。一个“净”字,把院落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特征描摹了出来。

在王安石的眼中,湖阴先生的院落不光干净,而且他发现台阶之上连一丝青苔都没有。“净无苔”三个字将庭院的整洁程度描写得形象生动,主人将庭院打扫得细心、彻底,而且是时常打扫。由此也可以看出,庭院的主人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位勤劳、自律的人

王安石用“净无苔”三个字来表现主人庭院的整洁,是经过一番细心体察的,这是诗人最直观的视觉体验,这三个字虽然简单、平淡,但明晰、生动地再现了庭院的真实情况。诗人用字精准,拿捏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安石举重若轻的语言张力。

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二字代指庭院内的花圃中种植的花草,这个花圃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成畦”是说花草都种植得井然有序。

为什么要成畦地种植花木呢?这是因为花木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易于管理,也易于观赏。这不仅说明庭院主人用心地种植花草,而且对花圃的格局与布置做了精心的设计

“花木”二字虽然只是对庭院花圃的整体描写,但这两个字读来回味无穷,而且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花圃中四季常绿的植株、四时常开的花卉,有鲜艳的,也有淡雅的,花香有馥郁的,也有清淡的。

整个花圃既五彩缤纷又错落有致,花色与花香点缀着干净整洁的庭院,这是一个洁净优美、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庭院,这清幽的环境真是令人陶醉。

前两句写的虽然是静态的景物,透过静态的景物,庭院主人洒扫庭院,种植花木的动态早已呈现在人们眼前。因为庭院的干净整洁与花木的错落有致都是主人辛勤劳动、精心设计的结果。

“扫”和“栽”两个动词,使得画面静中有动,景中有人,这种写法,为景物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庭院主人湖阴先生洒扫庭院,种植花木,将简朴的庭院打理的井然有序,这种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以及有着高雅生活情致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写完院内景色,诗人便将视线移向院外,他看到了院外的田野和远处的山水,于是王安石写下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精彩的诗行。

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还化用了两个典故:“护田”和“排闼”。“护田”出自《汉书》:“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排闼”也出自《汉书》:“樊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这就是“护田”和“排闼”的来历。《汉书》中的这两个典故都与人物故事有关系,但王安石却用这两个典故来形容山水,这是极具创造性地化用典故。

“绿”,是指田地里的庄稼;“青”,是指青翠的山色。这两句无非是说院外的绿水环绕着田地,远处的青山耸立在诗人眼前。但诗人采用了以物写人、以静写动的方法,这两句也随之成为了蜚声诗坛的名句。

对面青山之中一条隐约可见的溪流蜿蜒而下,从山脚之下流淌而来,一直流到院外的田野中。那溪水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可爱的溪水也将初夏的绿意带到了田畔地头。

“排闼”的意思就是推门,“闼”指宫中的小门,诗中指的是湖阴先生家的大门。“护田”和“排闼”这两个词语,既是诗人对大自然的描写,也是诗人强烈的情感写照。仿佛溪水也赞赏主人的辛勤,所以溪水有情有义地环绕在田间地头,将田野呵护,将禾苗滋润。

“一水”、“两山”对仗工整,“将绿绕”、“送青来”既有鲜明的色彩,又描绘出溪水的曲折与青山的苍翠。一个“绕”字就把溪水的曲折宛转、多姿多彩、情深意浓的神情写出来了。

在诗人眼中,青山似乎也理解主人寄情山水的意趣,主动地推门而入,将青翠的山色送来。这就将看似平常的景物写得亲切有情,很好地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品行的高洁。这两句将感情、动作、心理融合在了一起,彼此之间相映成辉,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全诗四句,每一句都有出彩的地方,从庭院到花畦到水田到青山,由近及远,井然有序地表现了湖阴先生庭院环境的幽静。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这种描写,又和拟人化的手法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像是诗人发现了美好事物之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想要以最美的文字将它们表达出来一样,这种喜悦是这样的自然、真实,读来让人回味悠长。

王安石的这首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一首杰作。在空间构图上,前两句写院内环境,后两句写院外风光,由内而外,由近及远。

最后用“两山排阔”这一极富画面感、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映射出诗人真切的视觉体验和独特的审美能力。

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由远及近地描写,把远景收拢到视线之内,使整个画面浓缩成为一幅以诗人视线为中心的动态图景。

在诗意上,是诗人视线的移动,但这种移动的连续性很强,过渡很自然。首句从院内的茅檐落笔,是“起”;第二句由茅檐到院中,是“承”;第三句从院内到远处的院外,是“转”;第四句又从远处的青山移向院内,是“合”。

在写法上,前两句寓动于静,景中有人,语质朴自然,后两句以物为人,化静为动,尤其是后两句中典故的运用,极富创意。全诗格调错落有致,有淡雅有浓艳,有自然有奇崛,又有一气呵成的流畅。

在字词的采撷上,王安石将字句的锤炼发挥到了极致,很多字用意深切、含义丰厚,又十分精当,如:绕、送、护田、排闼都是情动结合、形神兼备的范例。

南宋诗人杨万里《诚斋诗话》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王安石)最工于此。

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评价了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大意是说,就诗歌创作而言,看上去平淡无奇,无华丽辞藻,无艰字僻典,无斧凿痕。

但这是平淡,而不是平庸。这是淡而有味,是诗人着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然而这种境界并不容易达到。

这首诗是王安石对张籍创作经验的总结,从王安石题写在湖阴先生墙壁上的这首诗来看,王安石对别人的评价何尝不是他自己诗歌创作的真实写照呢?

,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